印度“全球制造大国梦”或因中美关税协议受挫 BBC,5月19日报道,长期以来,印度一直试图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苹果公司宣布将供应美国市场的iPhone生产从中国转向印度后,印度一度看到梦想照进现实的曙光。然而,随着中美签署贸易“重置”协议调整关税,印度的“制造业雄心”可能遭遇重大打击。
中美关税调整:印度面临优势削弱
上周,特朗普政府与中国在瑞士达成协议,将对华关税从145%骤降至30%,而印度现行关税为27%。这一调整使得原本从中国转向印度的制造业投资可能“停滞”甚至“回流”。新德里智库全球贸易研究所(GTRI)专家阿贾伊·斯里瓦斯塔瓦指出,印度低成本组装线或可存续,但增值增长面临威胁。
此前,苹果转移产能的消息曾令印度振奋,尽管特朗普曾公开建议苹果CEO蒂姆·库克“不要在印度建厂”,称其为“全球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本经济公司经济学家希兰·沙阿此前分析称,印度短期内有望替代中国成为美国商品供应方,40%的对美出口品类与中国重叠,且印度制造商新出口订单已飙升至14年高点。野村证券也提到,有迹象显示印度在电子、纺织、玩具等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因“贸易转移和供应链调整”受益。
多重挑战制约印度制造业升级
尽管中美“战略脱钩”可能长期利好印度,但多重现实因素令其前景蒙上阴影:
1. 亚洲竞争加剧:越南、泰国等国凭借更低劳动力成本、简化税法及积极自贸协定,持续吸引制造业投资。野村指出,企业并未完全排除其他亚洲竞争者,印度需在关税优势外推进“营商环境改革”。 2. 供应链依赖中国:印度在iPhone等电子产品生产中仍高度依赖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斯里瓦斯塔瓦举例称,苹果每部在美销售iPhone获利超450美元,印度仅留存不到25美元(尽管1000美元全计为印度出口)。单纯组装难以提升附加值,出口数据“注水”可能引发美国审查,却难带来实质经济收益。 3. 本土产业链薄弱:与诺基亚早年在印度建立完整供应链不同,当前智能手机厂商多依赖进口零部件,甚至存在“投资低于政府补贴”的现象。专家警告,若允许中国企业借印度“转口出口”,可能进一步阻碍本土技术积累和工业基础建设。
政策困境:短期红利与长期风险
莫迪政府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成效有限,制造业占GDP比重二十年维持在15%左右。印度与英国新签署的自贸协定虽降低威士忌、汽车等领域关税,但其对美谈判仍需让步。印度首席经济顾问甚至提出“吸引中国企业设厂以提振制造业”,侧面承认本土产业政策失败。
“削减生产成本、改善物流、建立监管确定性。”斯里瓦斯塔瓦在社交媒体呼吁,强调中美关税重置仅是“止损”而非长期解决方案,印度必须“下一盘大棋”,否则可能被边缘化。
当前,苹果转移产能的光环下,印度距离“全球工厂”目标仍长路漫漫。其能否在供应链重构中把握机遇,取决于能否突破低端组装陷阱,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