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孕期牙痛“熬一熬”,女子心脏被细菌“攻陷”, 母婴性命危在旦夕

35岁的孕妇小沈住浙东某县。夫妇俩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工作,虽谈不上富裕,接连有了俩儿子,小日子温馨而有盼头。三孩政策落地,他们顺势而为,希望能有个女儿。

去年下半年,小沈如愿以偿怀上宝宝,每天都沉浸在孕育生命的喜悦中,然而在怀孕4个月时,平静的日子突然按下暂停键。

“六个月了,真的舍不得……”

“一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烧,体温一直在38℃上下,身体不舒服但不是很剧烈,那种感觉就像牛皮糖一样,老黏着你。后来情况逐渐加重,有咳嗽与腹痛,怎么也好不了。”小沈说,在两个月时间里,自己跑过多家医院就诊,光住院就有3次,却始终未能找到病因。“担心自己,也担心肚中宝宝,有次晚上做噩梦,肚中的宝宝突然消失了,醒来一身冷汗。”

直到孕6个月时,当地一家医院的心脏超声检查揭开真相——严重感染性心内膜炎!脓肿赘生物累及主动脉瓣、二尖瓣及中心纤维体,极重度瓣膜返流,母婴危在旦夕!虽然有心理准备,情况远比小沈与丈夫想得更糟,两人几近崩溃。

“赘生物可导致心脏瓣膜穿孔、心力衰竭……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率超90%,即使规范治疗,死亡率仍有10%-30%。”当地医生表示,况且小沈还怀着孩子,一旦有问题,就是雪上加霜。

必须尽快手术。心脏手术属大手术,母婴均面临危险,也可能顾此失彼。百般无奈,丈夫狠下心做出“舍小保大”的决定:“理智告诉我救老婆更要紧,但孩子已经六个月了,真的舍不得……”

根据当地医生建议,小沈连夜被120紧急转往上级医院。

“宝宝还在,心搏有力”

转院当晚10点半,小沈一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MDT)讨论。产科主任杨立伟主任医师、心脏大血管外科周冰主任医师,以及感染病科、药学部、血管外科等专家悉数到场,共同商讨救治方案。次日,又进行了第二次MDT。

杨立伟主任建议,目前胎儿状态良好,通过梳理患者发病以来的用药,尚未发现有对胎儿造成严重致畸影响的情况,“孕周已经超过24周了,可以争取一下”。最终,“保住孕妇性命,全力帮助她成为一名母亲”成为专家们的共识。

了解专家团队的治疗方案后,小沈夫妇重燃希望。

充分准备后,次日晚上,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崔勇主任医师团队、麻醉科严美娟主任医师等站上手术台,手术紧张而有序。“患者心脏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瓣被细菌破坏得已不能正常开闭了,边缘还漂浮着很多絮状物,心脏血打不出去,脑、肝、肾等外周器官缺血……”崔勇主任说,就好比心脏这间房子的承重墙已经塌了一半,要重铸心脏的承重部位,否则心脏的“地基”垮了,心脏的正常跳动、泵血功能根本无法维持。

手术难度很大,同时还得考虑对腹中宝宝影响。历时3个半小时,团队终于成功为小沈完成了主动脉及二尖瓣瓣膜置换,而腹中的宝宝安然无恙!

这一晚,牵动了不少医务人员的心,手术结束没多久,杨立伟主任就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个好消息:“……手术顺利完成,主麻严美娟主任医师子夜时分发来了这个视频,告诉我宝宝还在,心搏有力。真是太好了!替孕妈妈和宝宝感谢你们!祝福宝妈和宝宝,继续坚强。”

及时治疗远比“熬一熬”安全

手术告捷,仅是救治重要一步。小沈是孕妇,术后管理比普通心脏术后患者更加复杂。“既要预防她心衰和感染,又要确保用药对胎儿安全,预防流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使胎龄增加,让宝宝‘壮实’些。”杨立伟主任说。

所幸,经过产科、ICU、心脏大血管外科等学科的通力协作,精细管理,小沈顺利闯过重重关卡,完美避开以上风险,很快从ICU转入产科普通病房,然后顺利出院。

日复一日,宝宝在小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经全面评估,小沈在孕33周+时回到浙江省人民医院产科接受剖宫产手术,诞下体重4斤多的男宝宝,各项指标都不错。见到宝宝的一刹那,小沈夫妇眼眶湿润,担心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团圆了。

导致此次险情的真正“元凶”是谁?在医生的追根溯源下,小沈回忆,怀孕期间曾有牙龈发炎、疼痛,怕用药影响胎儿,就想着熬一熬。

杨立伟主任表示,孕妇牙痛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菌血症,即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心脏,加上小沈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瓣膜异常,细菌趁机附着瓣膜繁衍,引发严重感染性心内膜炎,危及母婴生命。检验证实,小沈的血液中测出口腔细菌。

“很多孕妇担心孕期用药会影响胎儿,事实上,不少药物在孕期是可以安全使用的。像牙病问题,及时治疗远比‘熬一熬’更安全,但治疗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当然,为了避免孕期被动,还是建议大家在备孕前就处理好牙病等问题。”杨立伟主任提醒。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患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