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俄军明知自己已全面落后,也不愿采购中方武器装备,俄罗斯专家一句话终于说出实情:各方恍然大悟!
一直以来,外界对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所表现出的武器装备落后感到不解,尤其是在中国军工取得显著突破、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当下,俄罗斯为何始终对中方武器“敬而远之”?
直到俄罗斯著名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的一番话,才让这个长期的疑问有了清晰的答案。
卡申在采访中坦言,俄军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不只是战术失误,而是整个军工体系长期以来在现代战争需求面前的滞后。
他指出,俄军缺乏的是能够支持信息化、精确化作战的新型低成本弹药,而不是那些高价、高耗、却无法大量投入的巡航导弹。
换句话说,俄罗斯的武器不是“没牙”,而是“咬不起”。
可问题更深层的,还在于俄罗斯对于外来军事技术的排斥。
卡申指出,俄罗斯一些精英始终认为从中国采购装备是一种“羞辱”,这既是一种自尊心作祟,也反映出俄方对自身“大国身份”的执念。
他的话直白得让人无法反驳:“俄罗斯放不下面子。”
当然,这不是全部原因,中俄之间在武器标准、作战理念、技术接口等方面仍存在巨大差异。
双方在军工合作中的“对接难”早已不是秘密,再加上过去缺乏深层次合作的经验,信任也一直是个问题,即使中国的产品性能再先进,也很难一下子打进俄军体系。
实际上,俄罗斯在武器自主化上有它的苦衷。
苏联留下的庞大军工体系,至今仍是俄罗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支柱,西方不承认俄罗斯的特殊历史地位,反而在后苏联空间不断施压,使得俄方更加看重自主能力。
放弃自研、转而依赖他国,无异于割裂这一“国家认同”,对内政和外交都可能造成影响,因为武器买卖不仅是产品交易,更是一种政治表态——一旦购买中国装备,等于公开站队,而且中国自身在大规模出口方面也持谨慎态度,担心引发地区安全不稳定。
总的来说,中国的装备在性能上已具备与美俄竞争的资本,关键是如何赢得“信任”。
而对俄罗斯来说,现实早已改变,继续盲目坚持“大国自尊”,可能会错失转型的时机。
卡申所指出的,不仅是军工问题,更是一种深层的战略心态,中俄若真有心深化军事合作,必须先突破心理上的“高墙”,当务之急,是彼此都得摒弃旧有观念,放下包袱,在共同面对西方压力的背景下,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否则,无论是战场上的俄军,还是试图走出去的中国军工,都可能继续在“自我设限”中错失良机,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