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覆亡五年后, 在纵横华北数省的东、西捻军都已被剿灭的第二年,一个叫袁大魁的小人物仍然率领一支小部队转战于陕北各地, 还到处张贴写有太平天国年号的布告。 袁大魁原本是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麾下的一个小军官,后随赖远征西北,天朝灭亡后,西北远征军在清军的残酷围剿下或降或散,只有赖文光带领数千太平军残部奋力突出重围,后汇合捻军张宗禹、任化邦(任柱) 等部,跳出清军重重包围圈,移师到豫、鲁交界处,继续与清军鏖战。 1867年10月,东捻军与清军在赣榆东光(今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展开决战,捻军中作战最勇猛的悍将 、人称捻子“楚霸王项羽”的任化邦(任柱)被叛徒从背后开枪刺杀。 任柱被叛徒刺死后,东捻军士气涣散,赖文光苦劝大家振作精神,齐心协力为任柱报仇,但军心散乱,大势已去,收效甚微。1个月后,士气低迷的东捻军在山东寿光遭清军围攻,接连溃败,天国旧将、首王范汝增、列王徐昌先等相继战死,将士被杀1万有余,被俘或投降两万多,赖文光仅带数百太平军老战士穿上清军号衣,先混出包围圈,再冲过六塘河封锁线。 12月,艰苦跋涉至扬州东湾头、瓦窑铺一带的赖文光一行被运河所阻,正打算用粗布结成“弱桥” 渡河遁逃,却不幸被巡河的淮军兵卒发现,经短促而激烈的厮杀后赖文光负伤被淮军将领吴毓兰的部下擒获,留下一份简短的供状后被就地凌迟处死。 东捻军彻底覆灭后,却留有一点“火星”散落在西北大地上。这最后一支“太平孤军(或捻军余孽)”就是袁大魁带领的那支数百人的小队伍。早先袁大魁随遵王赖文光西征,西征军覆亡后又随遵王汇入捻军,遂成为张宗禹西捻军的一个“探马”,大概是侦查小队的头目。 1867年秋,被清军围困于陕北宜川云岩镇一带的张宗禹部因为缺粮而急欲东渡黄河,进军较富裕的山西就食。但黄河水流湍急,河面宽阔,缺乏渡船,清军又控制了各大渡口,在河岸层层防堵,强渡就是送死。张宗禹遂命袁大魁带领哨骑定时勘测黄河水情,一旦天寒地冻,河水结冰,就迅速上报以便全军踏冰而过。 当年10月的一天,寒潮来袭,袁大魁发现黄河比往年提早封冻,且冰层非常厚实,人马践踏毫无问题,赶忙驰奔云岩镇向张宗禹报告。不料半路上听老乡说张宗禹已经率军开拔了,袁大魁只得赶回黄河岸边,却发现清军已经架炮封锁河面,并开始破冰,他只得率领手下弟兄们撤到陕西甘肃交界处。 此时他仅有数百人马,兵单势弱,人生地不熟,处境异常凶险。为自救,他联络当地反清的土著武装和绿林刀客,很快纠集起数千人枪,还收编了两百多清军溃勇与万余饥民,旋即率领他们回师陕北,占据并控制了宜川云岩镇的一城两寨为根据地,抵抗清军进剿。 1868年6月,5000清军携带火炮前来攻打,袁大魁部虽有近两万人马,但成分复杂,且未经训练,说白了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在清军的猛烈进攻下很快大败亏输,全军溃散。袁大魁带领数十个西捻军老弟兄趁乱逃脱,此后转战于陕北各地,四处游走,还分兵打起了游击,因行踪不定,清军一时也奈何不得。 1869年,袁大魁东山再起,又拉起了一支近万人的队伍,到处张贴落款“太平天国己已十九年”的布告、榜文鼓舞民心,激励士气,还在保安县(今志丹县)老岩窑建立了一个大本营,有了一处较稳固的据点,坚持率部与清军周旋、作战。1869年3月,大股清军来袭,并将老岩窑团团包围;4月17日,清军发起进攻,用皮绳挂钩攀上绝壁,并发起夜袭,在清军的夹攻下,老岩窑据点被攻破,袁大魁率众与敌短兵相接,力战而死,所部几乎全部被杀,无人投降。 此时距太平天国覆亡已过去了5年,距西捻军全军覆没已过去近一年。据说袁大魁部是坚持斗争最久的一支太平军(捻军)残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