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3年,山西吕梁的一位老汉,揣着两个大金块到银行换钱,营业员看后悄悄报了警,

1983年,山西吕梁的一位老汉,揣着两个大金块到银行换钱,营业员看后悄悄报了警,老汉这才说出实情。好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某个阴雨天,山西吕梁山区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五十多岁的老庄稼汉李老汉用破布裹着两坨沉甸甸的东西,深一脚浅一脚摸进了县城的中国人民银行。 柜台里的女职员拆开裹了五六层的布包,两块沾着泥星子的金黄物件亮了出来,皮球大小的金疙瘩上还印着弯弯扭扭的字迹。 当班的是个细心的山西姑娘,摸着金块表面凹凸不平的纹路,心里头咯噔一下,这两个金块虽说是足金,可上头刻着的字像是往木头上刻的,要么横七竖八要么深浅不匀。 最关键的是,刻的压根不是现代文字,倒像是老戏文里见过的古体字,她借口说上厕所,转身就把这蹊跷事报给了保卫科。 没过半个钟头,派出所民警赶到了银行后门,趁着李老汉在经理室喝白开水的工夫,这两坨金疙瘩被送去县文化馆。 文物干事拿放大镜端详半天,又在天平上左称右量,最后往金块上喷了层药水——那些斑驳的泥浆和锈迹明显是地里头埋久了结成的水锈,压根不是家传东西该有的包浆。 消息传到公安局,问询室里李老汉的衣襟都叫冷汗浸透了,老庄稼汉守了半辈子黄土,见过最大的官就是村支书,抖着嗓子把实话全撂了。 原来去年伏天里带着小儿子上山采药,赶上连天暴雨冲垮了半匹山,顺溜的泥巴堆里露出个脸盆大的窟窿,拿锄头挖开一看,里头金灿灿摆着十几个大金饼,六个拳头大的金元宝叫泥汤子泡得黄澄澄的。 父子俩摸黑往家背了三次,拿油纸包好藏在土炕底下,憋了整年实在扛不住了,就挑了最小的两个金坨子去县城碰运气。 按当年农村的行情,这两坨金子能换三千多块钱,顶得上一户庄稼人十年的收成。 不过文化馆的专家看出了门道,那些歪七扭八的刻字经省里专家复原,认出来是唐朝"张通儒"三个字。 查《新唐书》一百八十五卷记载,这位可是安禄山手下数得着的猛将,安史之乱那会儿,张通儒跟着史思明在河北地界东征西讨,据说撤出长安时卷了好几车宫里的金器。 谁承想这员悍将最后栽在了史家兄弟内斗上,逃命时埋的金银财宝倒叫千年后的庄稼汉撞上了。 按着李老汉画的地形图,考古队在吕梁山坳里挖出个三米见方的土坑,青铜器虽然没见着,倒是又刨出来三十六个金饼子,每个都像馒头那么大。 经检测这些金器的纯度超过九成,跟史书上记载的唐代宫廷用金标准完全对得上。 照当时刚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地下埋藏文物都归国家所有,不过考虑到李家父子主动坦白,县里特意开大会表彰,奖了五百块钱现金。 这事还上了当年的《光明日报》,记者用了个挺俏皮的标题:"大雨冲开唐将藏金宝穴,老乡捧金元宝自投罗网"。 说来也有意思,前几年吕梁市博物馆重新布展,当年的老物件又摆进了玻璃柜,解说牌上特意标注着"1983年李某某捐赠"的字样,只是留下姓名的那位庄稼汉,早已活成了村里老汉们下棋时夸口的传说。 信息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80年山西老农拿两根金条去银行换钱,却被民警逮捕:必须上交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