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考察徐州,在接见徐州地委书记胡宏时,突然问他:“你知道‘四’下面加个‘南’是什么字?”考了他一个字,在听到胡宏的回答之后,毛主席满意的笑了。 1956年春天,江苏徐州大地上一片忙碌的景象。毛主席的身影出现在这座古老城市的街头巷尾,他正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考察。当时的徐州地委书记胡宏接到通知,要向主席汇报工作情况。 胡宏早早就来到了会议室,心情既激动又紧张。这可是难得的机会,能当面向主席汇报徐州的发展情况。他在心里反复梳理着准备好的汇报内容:工业发展、农业生产、民生改善......每个数据都烂熟于心。 毛主席走进会议室时,胡宏立刻起身迎接。主席的神情和蔼,让原本紧张的气氛缓解了不少。汇报开始了,胡宏按照准备好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向主席介绍着徐州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主席时而点头,时而记录,看起来对汇报内容很感兴趣。 就在胡宏以为汇报即将顺利结束时,毛主席突然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看着他,问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问题:"胡书记,我问你个字,'四'下面加个'南'是什么字?" 这个问题来得太突然,胡宏愣了一下。会议室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看着他。这个字确实不常见,和刚才汇报的内容似乎毫无关系。胡宏脑海中快速搜索着,心想这可不是简单的考验文化水平。 不过,胡宏很快就想起来了。他曾经下乡时见过农民使用这种农具,还专门了解过它的作用。"主席,这个字念'朗',和'缆'同音,是农村耕种时常用的一种农具。"胡宏的回答清晰而准确。 毛主席听完答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站起身来,走到胡宏面前,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一句"很不错"。这简单的三个字,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胡宏通过了主席的考验。 这个场景让人想起两年后发生在河南的一幕。1958年11月,也是一个秋日,毛主席在河南郑州召开县委书记汇报会议。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也接受了主席的考验,但结果却截然不同。 当时,魏兆铭信心满满地带着"一麻袋"资料来参会,准备向主席展示南阳的发展成就。然而,毛主席连续问了他四个问题:二十八宿走南阳,谁排第一;诸葛亮躬耕是在襄阳还是南阳;为什么诸葛亮最后定居南阳;南阳人每月实际吃多少香油。 魏兆铭一个都答不上来。面对第一个关于二十八宿的问题,他只能惭愧地说:"这句话倒是听过,但是谁排第一还真不知道。"关于诸葛亮的问题,他坦承自己是山东人,没有研究过这段历史。而最后一个关于香油消费的问题,他只能说出国家分配的标准量,但主席问的是实际情况,他根本不知道。 "你不知今不知古,只知自己五十五。"毛主席这句话让魏兆铭羞愧难当,也让在场的干部都笑了。但主席并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耐心地给了他两项指导:治理一个地方要了解历史,深入群众生活。 魏兆铭从郑州回到南阳后,心情五味杂陈。毛主席的那四个问题像四记闷雷,在他心里反复回响。他关上办公室的门,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想起主席问他年龄时,他说"五十五了",主席那句"你不知今不知古,只知自己五十五",让他羞愧得无地自容。 回想起来,他确实太注重那些看得见的政绩了。南阳的粮食产量年年增长,工厂一个接一个建起来,商业也越来越繁荣,这些数字让他觉得自己干得不错。可是,主席问他诸葛亮的事,他答不上来;问他老百姓实际吃多少香油,他也说不出来。 魏兆铭想起主席最后的两句话:"治理一个地方,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知道它的过去才能发展好它的现在,并要深入了解群众的生活,心怀人民。"还有那句"南阳人杰地灵,好好干",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从那以后,魏兆铭变了个人似的。他开始读南阳的历史,了解诸葛亮在这里的故事,研究二十八宿与南阳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不再只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而是真正走到了老百姓中间。 一个夏日的傍晚,在南阳县城的一条小巷里,魏兆铭戴着草帽,穿着汗衫,正在和一位老大爷下象棋。老大爷不知道眼前这个晒得黑黑的中年人就是县委书记,只是觉得这人挺实在,聊起天来也有意思。 "老人家,现在家里的香油够吃吗?"魏兆铭试探性地问。 "哪里够啊,国家分配的是每人每月四两,可实际上能拿到手的就两三两,还得省着点用。"老大爷一边移动棋子一边说,"不过比以前强多了,有香油吃就不错了。" 这样的对话,魏兆铭听了很多。他开始明白,主席当初问他香油的问题,不是要他背书本上的标准,而是要他知道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况。 几个月后,魏兆铭又出现在田地里。他卷起裤腿,拿着锄头和农民一起干活。烈日当头,汗水湿透了衣服,但他干得很认真。农民们也不知道他的身份,只是觉得这个城里来的人不摆架子,很好相处。
猜你喜欢
1968年,张达被通缉,危难之时,他找到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韦杰。当老首长握住他
2025-05-17
森林小径藏秘密
大家不用操心了!月儿和霖霖的财产保住了!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财产风波,终于有了
2025-05-18
白茶与鹿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