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偷拿自家母亲腌了17年的咸菜罐,上鉴宝节目甄辨,不料却无人敢估价,还劝他上交国家。 那是1990年代初的一个周末,某电视台正在录制一档文物鉴赏类节目。台上坐着几位国内知名的古陶瓷专家,他们刚刚接过一个看似普通的八棱陶罐,准备进行例行的鉴定讲解。然而,当资深专家王教授托起这个带着淡淡咸菜味的陶罐时,他的表情突然凝固了。 "请问,这个罐子是您家里一直在使用的吗?"王教授的声音有些颤抖。 站在台下的李师傅点点头,有些忐忑:"是啊,我妈一直用它腌咸鸭蛋,都十七年了。" 现场顿时一片寂静,连摄像机的运转声都格外清晰。几位专家交换了眼神后,王教授放下罐子,郑重宣布:"今天的鉴定暂停,请节目组负责人和这位先生到后台一叙。" 李师傅怎么也没想到,他偷偷从家里带出来的这个咸菜罐,会在电视台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三个月前,李师傅在家乡辽宁鞍山的电视上看到了这档鉴宝节目的征集启事。那天,他正坐在炕边给生病的母亲煎药,电视里正播放着一件明代青花瓷被估价八万元的新闻。李师傅看着床底下露出一角的那个家里用来腌咸鸭蛋的老罐子,忽然有了想法。 李师傅今年四十出头,祖上是山东人,爷爷那辈迁到鞍山定居。他家境并不富裕,每天早出晚归地在钢铁厂做工,挣的钱刚够一家人糊口。最近母亲腰痛加重,吃了不少药都不见好,家里的积蓄所剩无几。 "妈,家里那个腌蛋的罐子是哪来的?"李师傅试探着问。 "那是你爷爷传下来的老物件,祖上带过来的。"老母亲头也不抬地继续择菜,"别打它主意,那是我腌蛋用的。" 但李师傅还是在母亲午睡时,悄悄把那个罐子从床底下拖了出来。罐子不小,足有三尺多高,八个面上都有些模糊的花纹。他小心翼翼地把里面腌了一半的咸鸭蛋倒出来,用清水反复冲洗。尽管如此,那股咸菜的味道还是挥之不去。 "不知道值不值钱,要是能卖个几百块,妈的药钱就有着落了。"李师傅一边擦拭罐子,一边暗自盘算。 他没敢告诉母亲,只说是借给邻居用几天。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李师傅踏上了去电视台的路。 谁能想到,这个被用来腌咸鸭蛋十七年的八棱罐,会让国内顶级的古陶瓷专家们如此震惊。在节目录制现场,几位专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敢开口给出估价。 节目录制被紧急叫停后,李师傅被请到了一间会议室。屋里已经坐了七八位专家,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掩饰不住的激动。 "李师傅,请坐。"王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变得格外郑重,"您可能不知道,您带来的这个罐子,极有可能是元代的青花瓷。" 李师傅一头雾水:"元代?那不是七百多年前的事了吗?" "没错。"另一位白发苍苍的专家接过话头,"元代青花瓷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由于元朝统治时间短,加上战乱频繁,存世的元青花极为稀少,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 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罐子放在桌上,用专业设备进行清洗和拍照。随着表面的泥垢和咸菜痕迹被清除,那些原本模糊的纹饰逐渐显现出来——松树苍劲有力,竹子挺拔秀丽,梅花傲雪绽放,还有莲池水禽栩栩如生。 "这是典型的元代青花装饰风格,用料考究,发色纯正,工艺精湛。"一位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着罐身,"最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八棱造型,这在元代青花中极为罕见。" 经过三个小时的仔细鉴定,专家们一致确认:这是一件真正的元代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高39.7厘米,口径15.3厘米,属于元代晚期的作品。 "按照我们掌握的资料,全世界只有两件类似的八棱罐存世。"王教授语气凝重地解释,"一件是在泰国古都素可泰的塔基下出土的,另一件就是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那一件——1977年从一个普通家庭收购的。" 听到这里,李师傅突然想起了一个久远的家庭故事。他爷爷生前曾提到过,家里的那个大罐子是他父亲卖给了文物站,换了一千块钱治病的。那是1977年的事情,一千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我想我知道那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了。"李师傅苦笑道,"那个卖给辽宁省博物馆的人,应该是我父亲。只是他从来没告诉过我那罐子有多珍贵。" 专家们面面相觑,王教授小心翼翼地问:"那么,您今天带来的这个罐子......" "应该是我爷爷家里的另一个。"李师傅解释道,"我家祖上是做瓷器生意的,应该是那时候带过来的。" 几天后,国家文物局的官员亲自来到电视台。经过再次鉴定和与辽宁省博物馆藏品的对比,专家们确认了这个不可思议的事实:这确实是另一件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与辽宁省博物馆的那件风格相似,但细节各异,应出自同一时期的官窑。 "李师傅,您知道这件文物的市场价值吗?"文物局的官员问道。 "不知道,多少钱?" "2005年,一件普通的元青花人物大罐在伦敦拍出了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官员停顿了一下,"而您这件八棱罐的价值,可能更高。但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这类国宝级文物不应流入私人市场,我们希望您能考虑将它捐献给国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