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兵部想把岳钟琪“斩立决”,雍正说再等几天,谁料几天后雍正暴毙。后来金川叛乱,只见62岁岳钟琪默默穿上盔甲,沙哑道:“大清由我来守护!” 岳钟琪是清朝历史上卓越的军事人物之一,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横跨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成为了清朝三朝武臣中的一员巨擘。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参与了多个重要的战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岳钟琪的军事生涯始于康熙年间,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在多次战斗中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尤其在平定青海、讨伐金川的战斗中,他的勇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青海的战役中,岳钟琪成功地平定了叛乱,收复了这一战略重地,为清朝稳固西部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军事能力与忠诚使他在康熙、雍正两朝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雍正帝曾亲自作诗表扬,称他为“智勇原无敌,忠诚实可风”。作为一位汉族将领,岳钟琪能够在清朝满洲士族的统治下,屡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实属难能可贵。 纵观岳钟琪的一生,无论是在康熙、雍正还是乾隆时期,他都以无与伦比的智谋,肩负起了国家的重大责任。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他始终秉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誓死捍卫大清的疆土。他的事迹,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历史上也因他有了“三朝武臣巨擘”的美誉。 岳钟琪早年入仕朝廷,本是一介书生。从小勤奋好学的他,凭借过人的才华和努力,顺利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命官。然而,自幼听闻祖上岳飞的英勇事迹,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像先祖一样,为国出征,驰骋疆场。 1718年,时局动荡,西北的准噶尔部不断骚扰大清边境。朝廷上下一筹莫展之际,岳钟琪找到当今康熙帝,请愿放下笔墨、披挂上阵。 得到圣上准许,岳钟琪欣喜若狂。他立即放下官印,告别妻儿,整装待发。毕竟是从文走武,对兵法韬略知之甚少。岳钟琪深知贸然出征必有不测,于是连夜翻阅先祖留下的兵书,潜心研究用兵之策、领兵之术。短短数月,他便对行军打仗有了全新的认识。 上阵之日,岳钟琪身先士卒,披坚执锐。只见他挥师西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他的带领下,清军迅速击溃了准噶尔的有生力量,叛贼闻风丧胆,纷纷逃窜。岳钟琪大获全胜,为国除了心腹大患,成为军中一时无两的传奇人物。 战后,康熙帝龙心大悦,赏赐岳钟琪无数,并破格提拔他为高级将领。从此,岳钟琪告别了昔日的文官身份,成为驰骋沙场的戎马悍将。 然而,岳钟琪的崛起,却引起朝中一些守旧派大臣的忌惮。他们认为,岳钟琪不过是个出身寒微的文官,岂能在军中平步青云。于是,这些人暗中商议,处心积虑地想要置岳钟琪于死地。 1732年,岳钟琪麾下一名将领因懈怠职守,致使叛军趁虚而入,侥幸逃脱。消息传到京城,兵部一些官员立刻上书弹劾,指责岳钟琪领兵无方,殃及无辜。他们还别有用心地将此事大肆渲染,借机将岳钟琪赶下台。 雍正帝得知此事,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他明白这些弹劾之词背后的险恶用心,但又不得不考虑朝堂之上的舆论压力。权衡再三,雍正帝最终还是下旨将岳钟琪革职查办,以平息众怒。 1735年,兵部再次上奏,要求将岳钟琪"斩立决",以儆效尤。雍正帝看到奏折,心中甚是不忍,但又不便直接驳回。他只得说:"此事事关重大,还需再缓几日,待朕慎重考虑。"谁知就在这几天后,雍正帝驾崩了。 乾隆帝继位后,接连平息了朝中的党争之火。他下旨昭雪岳钟琪的冤案,将其从大牢中释放出来。获释后的岳钟琪,已是满头白发,两鬓斑驳,但那双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对国家的赤诚和忠心。 1754年,金川地区爆发叛乱。62岁高龄的岳钟琪得知后,二话不说,又穿起那身战甲,来到乾隆帝面前请命出征。乾隆帝望着眼前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将,不禁想起他昔日的勇武风采,当即挥毫批准。 岳钟琪重披战甲,身姿矍铄。临行前,他一改往日的铿锵之声,沙哑地说了一句:"皇上,大清江山,由臣来守护!"语毕,他翻身上马,带领将士,浩浩荡荡杀向金川。 这一战,岳钟琪以数倍于己的勇气,与叛军浴血奋战,最终不负众望,生擒敌酋,斩杀叛贼无数,为大清朝挽狂澜于既倒。然而,就在他凯旋而归的路上,一生征战的老将军却因病倒下,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