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洲人被疯狗咬伤后,随手用烙铁烙在被咬伤的位置,以此来治疗狂犬病。这一幕让巴斯德看到后十分震惊,不久后他找来了一个孩子,这个决定后来改变了全世界...... 上世纪初,欧洲正处于医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尽管科学的进步为人类提供了诸多认知上的突破,但生命的许多奥秘仍未被揭开。那时的世界,被众多未知疾病和病毒的威胁所笼罩,医疗技术极其有限,常常无力抵挡来自自然界的威胁。 在那时,许多病毒和疾病的传播机制尚未被理解,医学界无法对一些致命的疾病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几乎每一种流行病都可能带来大量死亡,且没有任何可靠的预防手段或治疗方法。比如,结核、霍乱、天花等传染病几乎在各大城市肆虐,造成了无数人的死亡。而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成因,在当时的人类眼中,依然是迷雾重重。 彼时医学界对疾病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尚未发展出现代的病毒学、免疫学等学科。那时的医生,虽有一些药物和疗法,但很多治疗方法根本没有针对病因。疾病经常是凭借所谓的“经验疗法”来治疗,而这些疗法并没有经过科学验证,且疗效不一,甚至有时会加剧患者的病情。 与此同时,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和极差的卫生条件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和公共卫生设施,加之医务工作者的短缺,导致了疾病的蔓延几乎无法阻挡。在没有抗生素和疫苗的时代,感染的风险巨大,死亡率也随之攀升。 回看19世纪的欧洲大陆,狂犬病正在肆虐。这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一旦发作,几乎百分之百致死。在医疗条件极其落后的年代,狂犬病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据记载,1807年至1811年间,当时欧洲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的巴黎,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就高达15人。狗作为最亲近人类的宠物,一旦被感染,就成了最可怕的"杀手"。 狂犬病发作时的惨状,令人毛骨悚然。病人会出现怕水的症状,即使喉咙极度干渴,也不敢喝一口水。身体会不由自主地痉挛、抽搐,就连吞咽自己的唾液都困难。更有甚者,发病期间会出现极度兴奋和攻击倾向,四处乱咬,造成更多人被感染。 当时最常见的一种"疗法",就是用烧红的烙铁在被咬伤处烫上一下。人们认为高温能杀死病毒,阻止疾病的发展。可想而知,这样粗暴而原始的做法带来的只有加倍的痛苦,伤口会被烫得焦黑,还会引发感染,加速病情恶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名叫路易斯·巴斯德的科学家,开始了他对抗狂犬病的研究。他下定决心要找到一种更人道、更有效的方法,来战胜这个夺走无数生命的"杀手"。 巴斯德的科研生涯起步较晚。他年轻时学习化学,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开始了他的微生物研究。尽管起步不早,但他的才华和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回报。他先后发现了酵母菌和乳酸菌,并据此发明了"巴氏消毒法"。这一方法通过加热杀死牛奶中的有害细菌,使牛奶可以长期保存。时至今日,这一方法仍在食品工业中广泛使用。 1880年底的一天,两只狂犬病犬袭击了一个9岁的男孩。男孩被咬得遍体鳞伤,生命危在旦夕。绝望的母亲带着孩子来到了巴斯德的实验室,恳求这位科学家救救她的儿子。 于是,在那个连手套都没有的年代,巴斯德和他的助手开始了高危险的研究。他们切开染病的兔子脑子,从里面提取脑组织,寻找病毒的踪迹。为了防止感染,桌子上时刻摆放着一把上了膛的手枪。一旦发现自己被感染,就用它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免伤及他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巴斯德最终在兔子的脑组织里,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结构,那就是后来被命名为"尼日小体"的狂犬病毒聚集体。尽管当时的显微镜还无法直接观察到病毒的形态,但通过不断的实验,他发现,这种病毒的毒性,可以通过干燥和反复培养来减弱。 1885年,巴斯德用减毒后的病毒,研制出了全世界第一支狂犬病疫苗。当时,一个叫约瑟夫·梅斯特的9岁男孩被狗咬伤,伤口深可见骨。在男孩母亲的恳求下,巴斯德为男孩接种了疫苗。令所有人惊喜的是,男孩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伤口愈合得很好,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消息很快传遍了欧洲。此后,越来越多被狗咬伤的人来到巴斯德的实验室寻求治疗。疫苗的有效性得到一次次验证。到1886年,已有1235人接受了疫苗注射,其中只有3人死亡。随后,法国专门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把疫苗的生产提上正规。 巴斯德的疫苗,在挽救了无数生命的同时,也开创了全新的免疫学时代。由一个偶然的机会引发,历经十余载的艰辛探索,人类终于有了对抗狂犬病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