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瓜]现在才终于知道俄罗斯军队为什么不肯和乌克兰军队进行长期地停火协议! 最近刷到一条冷知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停火谈判就像一场永远谈不拢的“拉锯战”,每次眼看要达成协议,结果又突然崩盘。表面看是双方条件没谈妥,但往深了挖,才发现俄军的策略藏着更现实的算盘。 打仗最烧钱的是什么?不是导弹坦克,而是“时间成本”。俄军一开始的闪电战计划受挫后,迅速切换成“消耗战”模式。 乌克兰背后有西方源源不断的军援,但俄罗斯的家底更厚——苏联留下的庞大武器库存、自给自足的能源、战时经济转型的韧性。 拖得越久,乌克兰的西方盟友内部反而可能先出现分歧。德国农民为抗议军援 blocking 过高速公路,美国国会为拨款吵得面红耳赤,这些都被俄方看在眼里。短期停火?那等于给对手喘口气的机会。 地理因素也是关键。俄乌冲突打成了“挖战壕+无人机”的21世纪版阵地战,双方控制区像拼图一样犬牙交错。 俄军占着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这些地方早被莫斯科划进“新领土”。停火意味着默认现状,可乌克兰的底线是“收回所有失地”。 两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更微妙的是,俄军靠着缓慢推进的“蚕食战术”,用每月几百米的速度啃下乌军防线。这种节奏下,长期停火等于主动放弃战术优势。 还有个很少人提的“心理战”维度。俄军的战略目标从来不止于土地,更要瓦解乌克兰人的抵抗意志。看看马里乌波尔和巴赫穆特的例子:围而不攻、断水断电,用持续的炮火消磨守军士气。如果频繁停火,乌军就能重新集结、修复工事,俄军之前的消耗就白费了。 现在俄军炮兵每天打几万发炮弹,这种高压态势下,停火协议更像是“战场暂停键”,按下去对谁有利一目了然。 最耐人寻味的是国际制裁的“反作用力”。 西方以为经济绞杀能逼俄罗斯妥协,没想到卢布挺住了,能源出口绕道亚洲照卖不误。俄方甚至把制裁当成借口,加速军工生产本土化。这时候签长期停火,等于主动放弃“战时状态”带来的内部动员力。莫斯科街头爱国海报写着“一切为了前线”,这种氛围下,停火反而可能引发国内不满。 俄乌冲突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慢动作博弈”,停火协议不是不想签,而是签了可能亏得更多。俄军的算盘打得响:用时间换空间,用炮弹换耐心,直到某一方先眨眼睛。 各位觉得还会打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