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61岁的梁思成与34岁的林洙结婚了。
只不过,这段婚姻从一开始便饱受非议:林洙不仅是梁思成的学生,还是林徽因的“同乡后辈”。
而且,外界也普遍认为,二人的结合属于“动机不纯”。而梁思成对林洙,也完全算不上好,甚至是一直在防备与苛责。
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婚姻呢?这段婚姻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这还要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姻缘说起。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被誉为民国时期最富传奇色彩的爱情神话。
他们走到一起,既完成了梁启超精心安排的世家联姻,也让彼此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
在动荡的三十年间,二人共同完成了多部建筑学的传世著作,考察全国190个县的近三千处古建筑,将濒临湮灭的营造学智慧重新展现给世界。
林徽因以诗人的气质,赋予了传统建筑以美学维度;而梁思成则以严谨的测绘,构建了一个学科体系。
这种“理性与感性相交织”的合作模式,成为学术界津津乐道的佳话。
然而,他们的婚姻并非完美无瑕。有一段时间,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等名流产生了情感纠葛,引发外界对其个人操守的怀疑。
但是,这并未给梁林二人的婚姻造成太大的麻烦。
梁思成曾坦言:“我不否认有过嫉妒,但更庆幸徽因选择了我。”
1955年林徽因肺病逝世,梁思成在病榻前握其手直至冰凉,将她的诗句“一身诗意千寻瀑”刻于墓碑,并终身保留其书房原貌。
就这样,梁思成独身一人度过了7个春秋。
而在自己年过花甲时,他却突然与学生林洙结婚。当时,林洙的情况十分特殊,她本是清华教授程应铨的妻子,已经育有一子一女。
但是,在程应铨因政治问题入狱后,她却马上选择了离婚,并且嫁给了梁思成。这种行为,多少让人感觉不太厚道。
于是,外界便开始质疑林洙的动机,认为她攀附名门。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梁家人对她也有所防备。而防备最深的,就是梁思成。
和很多再婚夫妻一样,梁思成对林洙的防备,首先是经济上的。
据林洙回忆,1962年再婚时,梁思成月薪有400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两年的收入。
但是,他却仅拨给林洙80元作为全家人的家用。而这之中,还包括林徽因母亲及林洙子女的生活所需。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笔钱覆盖了饮食、衣物、医药等开支,真的不算宽裕。
林洙不得不用粮票换肥皂,用建筑图纸包剩菜。
更苛刻的是,梁思成要求林洙每日记账,连买一棵白菜都要注明“经手人”。
这种经济控制,还延伸到了财产继承权的上面。梁家祖传的宋代瓷器、梁启超手稿等珍贵物品,梁思成均交由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保管。
身为女主人的林洙,则是一点都不能插手。
让前岳母来管理大宗财产,这对于林洙这个新妇来说,显然是很不公平的。
1968年,在一场政治运动中,林洙被举报偷拿了建筑研究所经费。
后来经过专案组调查,原来情况是林洙为补贴家用,将一些废旧图纸卖给了废品回收站,获利仅7.3元。
但梁思成得知后,竟向组织提交书面声明,说要与林洙“划清界限”。
庭审当日,林洙期待丈夫能给自己说句话,但梁思成却一言不发,直到法官问及时才冷漠回应:“我相信组织。”
后来,这场风波以“情节轻微不予追究”而告终。
但是,梁思成在事后的态度,却显得非常冷酷:他将家中存款全部交由长女梁再冰管理,并向林洙宣布:“今后你每用一分钱,都要向再冰申请。”
除了经济上的防备之外,梁思成对林洙还经常苛责。
林洙每日凌晨五点起床,给梁思成熬药;六点他会去买梁思成爱吃的豆浆油条,照顾一家人吃早饭。
七点钟,她在送子女上学后,又要搀扶82岁的何雪媛如厕。
干完了这些,她还要陪梁思成外出考察,背着各种测绘工具以及记录数据。
晚上回家后,她还要誊写材料直到深夜,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
梁思成学生张驭寰回忆:某日暴雨,林洙为保护图纸摔了一跤,尾椎骨骨折了。
但是,梁思成不仅没有半句安慰的话,还指责她“不够专业”。
1966年,当梁家遭到劫难时,林洙为保护梁思成的笔记遭到了殴打,但梁思成事后却说:“那些资料比命重要,你该更拼命些。”
最刺痛林洙的,是梁思成在公开场合对自己的态度。
1965年在政协茶话会上,有人问及再婚感受,梁思成笑答:“我这是响应毛主席号召,雇个生活秘书嘛!”在场众人哄笑,林洙却躲在洗手间痛哭。
在生活中,林洙要时时面对林徽因的阴影。梁思成的书房里,一直悬挂着林徽因画像。
有一次,林洙曾取下画像搞清洁,结果却遭到了梁思成的冷暴力,接连多日不理她。
而在生活中,梁思成话里话外,一直要求林洙模仿亡妻的穿着谈吐。这种时刻存在的对比,让林洙伤心不已。
双方的婚姻,就这样一直拧巴的维系着,一直过了10年。
1972年,梁思成的身体出了问题,逐渐到了弥留的程度。
这个时候,他才终于对好友陈占祥说了一句话:“这些年,多亏了林洙!”
这八字遗言看似感激,但是却令林洙崩溃痛哭。她十年的付出,仅换来一句充满客套意味的总结,而不是真爱与认可。
更讽刺的是,梁思成临终前,仍热衷与友人追忆与林徽因的往事,对林洙所谈甚少。
可见在他的心中,林徽因和林洙,是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的。梁思成去世后,林洙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
她耗时12年,整理出版了《梁思成全集》,并纠正了原稿中237处测绘误差。
之后,她又将梁林考察古建筑的2万余张照片捐赠给了清华大学,促成了“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的建立。
她又照顾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至94岁高龄,并且为其养老送终。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她是一个善良的“贤妻良母”。然而,事情也就在这期间,发生了转折。
在自己的晚年,林洙出版了自传《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文章中,林洙对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些话,做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删减。
比如说,林徽因曾向梁思成坦白“同时爱上两个人,苦恼得不知怎么办。”但是在林洙的记载中,却隐去了后半句。
而少了半句话之后,林徽因的坦白,就显得有些蛮横了;林洙还强调,梁思成再婚的主因,是“需要女人照顾”。
但是在梁的日记中,却说的是“渴望情感的慰藉”;林洙还说了一个“爆料”。
那就是在1955年,梁思成曾写给她写了一封“求助信”,其中说“我的日子快过不下去了”。
但根据学者的考证,此信的写成时间,是林徽因去世的前三个月。所以,梁思成的“求助”,并不代表着和林洙有感情上的纠葛。
这种“半真半假的回忆”,一时间激怒了学界。学者吴良镛便斥责林洙,说她“消费和扭曲先贤”。
但是,美国学者费慰梅却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文中,很客观地写道:“林洙的偏执,恰是被压抑者扭曲的反抗。”
对于一个在尴尬的婚姻中,隐忍了10年的女人来说,可能通过文字来宣泄一下,是林洙唯一能做的了。
梁林婚姻的悲剧源于不对等的关系:梁思成将林洙视为“保姆式妻子”,既依赖其付出,又对她十分轻视;林洙则渴望通过婚姻获得认可,最终却在冷遇与争议中陷入执念。
那句“多亏了林洙”的遗言,也宣告了这段婚姻情感本质的荒芜。无爱的婚姻,终究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