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1年4月,一场被菲律宾称为“史诗般胜利”的战斗爆发了,菲律宾军方声称:他们

1951年4月,一场被菲律宾称为“史诗般胜利”的战斗爆发了,菲律宾军方声称:他们900人,打退了4万中国志愿军,结果被吹成传奇,写进教科书,说他们打出民族尊严。 可真实的战场上,菲律宾第10营的士兵,大多是躲在弹坑里等天亮的年轻人,他们根本不是主角,只是被卷进了别人主导的战斗。 菲律宾老兵科鲁兹当年是第10营里的一名普通士兵,他回忆1951年4月22日那晚,是他这辈子最黑暗的一晚。 那天夜里,志愿军突然出现在玉通高地的四周,他听到的不是命令,是周围美军、土耳其军、波多黎各军的撤退声。 第65步兵团当时已经放弃阵地,科鲁兹跟着几个兄弟缩进散兵坑,整夜不敢动。他眼睁睁看着对面山坡上全是中国人的影子,一动不动。他说:“我们哪有什么打仗?只是尽量不被发现。” 他们的指挥官阿朱林少校,此前就跟美军闹过不愉快,因为那年冬天,美军优先把棉衣发给本国士兵,菲律宾兵没棉衣穿,很多人冻出病。 阿朱林气得直接质问美军指挥官,结果被换掉,调去后方,没人再替这支菲律宾部队说话,他们缺冬衣、缺弹药、甚至连几辆坦克也都冻得抛锚。 说到坦克,还得提一下连长孔拉多·雅浦,战斗开始时,他带着一组坦克想冲出去,在高地边缘组织反击,结果不到十分钟就被志愿军的火箭筒打得七零八落。 雅浦连同几十个士兵全部阵亡,那次反击也成了菲律宾人后来唯一能吹的“抵抗”。 但据志愿军战报记载,那场冲突只是个侧翼小插曲,志愿军并没有主攻菲律宾营,目标是美军第65步兵团和英军格罗斯特营。 在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史》这本书里,玉通战役的记载非常明确:菲军两天里伤亡大约335人,3人被俘。而中方记录的志愿军损失为零。 相反,菲律宾战后公布的数据却很“振奋”:歼灭中国志愿军500人,后来到了1960年代,这个数字飙升到7500,到了1990年代,前总统拉莫斯竞选时甚至喊出“击败5万志愿军”的口号。 拉莫斯不是当年战斗的亲历者,但他是军人出身,参加过朝鲜战争,1992年参选时,他把“玉通大捷”说成是菲律宾抗共的标志事件。 他的宣传团队把这场小规模冲突塑造成菲律宾历史上的巅峰战斗,还拍成纪录片,进教材,这事搞得很大,菲律宾中学生到现在都还会背“玉通精神”,说900勇士用血肉守住了阵地。 可事实是,那场战斗菲律宾人根本不是主角,志愿军的部署图上,菲律宾第10营不过是边缘单位。他们的位置刚好在志愿军穿插通道上,被顺带扫了一遍。而美军早就后撤,把这群菲律宾人当作“挡箭牌”留在山头。 美国人怎么评价菲律宾军队?1950年清剿牟山行动时,美国陆军战史研究中心的报告就说,菲律宾第10营“完成不了任务”,最终只能由美军第3师顶上。 美军内部会议记录甚至用“累赘”形容他们,说一旦进入激烈战斗,“必须为他们单独设置后撤通道”。 2024年,仁爱礁对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把“玉通神话”打了个对折,当时,菲律宾海军试图强闯中国控制区域,结果被中国海警围堵。 菲律宾特种部队连个抵抗动作都没做,直接放下枪,中国海警登船,缴获7支步枪,还有全套通信设备。 这事后来被外媒拍下来,视频传到网上,国际舆论一片嘲讽,有人说:“这是900人打败4万志愿军的后代?” 菲律宾“玉通大捷”的传说,是典型的政治产物,从1951年的500人,到1990年代的5万人,数据越吹越大,目的是给国内民众信心,给政客包装战功。 在菲律宾,朝鲜战争的真实历史不是靠战史写的,是靠竞选海报写的。 其实很多老兵都知道实情,只是不敢公开讲,科鲁兹后来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他当时连手雷都没扔出一个。 他亲眼看见附近土耳其军早就撤了,美军也不见踪影,他们只能自己钻土坑,直到第二天志愿军走远才爬出来。 被美军记者拍到还在高地上,结果新闻稿写成“坚守阵地,成功抵抗”,连他自己看了都想笑。 志愿军后来根本没有跟菲军正面硬碰,他们的战术目标很明确,是美军主力部队,而不是菲律宾这支附属部队。 按中方的说法,玉通战役其实是一次快速包围追击行动,菲军只是碰巧挡路,他们在没有指挥、没有补给的情况下陷入慌乱,基本上是被战局甩下的孤军。 很多老兵的回忆文章都记载了类似情况。 比如《东线战火记》中,有一段提到:玉通高地方向只有轻微火力接触,战后清点俘虏时,菲律宾士兵主动举白旗,他们的军装杂乱,甚至有人穿着便服。 如果这场战斗真有多“壮烈”,怎么可能连一张像样的现场照片都没有?为什么美军没有为这支“打赢中国军队”的友军颁发勋章?为什么战后相关记录都写得模糊不清?这些问题,在菲律宾国内是没人愿意回答的。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