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了!核弹专家魏世杰夫妻都为中国核事业隐姓埋名26年,可能是受辐射影响,儿子智力低下,女儿患上精神病,妻子三年前过世,80多岁的他,还要照顾两个残疾孩子…… 魏世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核武功臣,一生贡献于中国核事业。 退休后,却迎来了更加漫长的家庭困局——儿子天生智障,女儿患有重度精神疾病,老伴陈位英三年前离世。 如今80多岁的魏世杰,每天依然要照料两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这样的坚持和隐忍,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 魏世杰1941年出生于山东即墨,家境并不优越。1959年他考入山东大学物理系。 1964年毕业之际,国家正大力推进“两弹一星”,魏世杰被选中分配到中国第一个核武基地——青海金银滩的221厂。 这里条件艰苦,终年风沙,海拔3000多米,夜晚零下二十多度,魏世杰和无数同事就住在土坯房里。 他当时被分在爆破部件组,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后续核武器的关键试验。 那一代核科学家,不能写信报喜、不能和外人联系,甚至家人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实工作内容。 魏世杰一干就是26年。基地里的生活极为单调枯燥,很多时间都在和危险、高辐射材料打交道。 在这些年里,魏世杰最深刻的记忆不是荣誉,而是事故与失去。1969年一次爆炸,车间顷刻化为废墟,四位同事牺牲,只找到几片衣角。 除了危险,辐射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是常人难以体会的隐忧。 那一代科研人员甚至没有有效的防护知识,只知道“一切为了国家,个人的事都可以放下”。 在221厂,魏世杰认识了同样从事核事业的陈位英。他们在基地结婚,简简单单,两个人许下的诺言就是“为国家干一辈子”。 因项目绝密,儿女出生后都不得不送回山东老家,让老人帮忙抚养。 夫妻俩三年才能探家一次。魏世杰说:“那时觉得亏欠家人,但只要国家安全,值。” 1989年,魏世杰带着陈位英终于调回山东青岛。国家核事业进入新阶段,他从一线退下来,成了普通的科技干部。 回到青岛,魏世杰才真正开始陪伴家庭。但没想到,这时孩子们的问题才陆续显现。儿子魏刚,天生智力低下,7岁智商一直停滞不前。 成年后,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吃饭、穿衣、洗澡。 女儿魏海燕,大学毕业后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因为心理压力和遗传因素,二十多岁时突然患上精神分裂症,有严重的幻觉、强迫症、易激惹。 妻子陈位英原本是温和、理智的人,但因多年积劳和精神打击,五十多岁时也患上精神分裂,长期住院。 家里的状况日复一日地恶化。魏世杰成了唯一的“健康人”。 他既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又要应对女儿的发病发作,还要安抚老伴时常的不安和激烈情绪。 有一年春节前,妻子突然割腕自杀,幸好及时发现送医院救回。女儿有两次轻生,吃安眠药、跳海,都在最后时刻被魏世杰发现,才避免悲剧。 为了生活,魏世杰白天做饭、洗衣、哄孩子吃药,晚上还要守着家人睡觉,防止意外。 有时实在扛不住,魏世杰就把自己反锁在卫生间里,靠哭一场缓解压力。他说:“基地上有啥苦我都能扛,就是没想过老了家里会是这样。” 有人问他,儿女和妻子的病是不是和核辐射有关?魏世杰坦言:“谁也说不清。做核试验那会儿,哪有防护概念?我们只能认命。” 2019年,老伴陈位英病情恶化,最终在医院离世。 魏世杰当时80岁,只能独自照顾两个残疾孩子。两个孩子都需要人喂饭、洗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他自己腰椎滑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还得时刻打起精神。邻居们劝他送孩子进福利院,他舍不得,总说:“只要还能动,就想让他们有个家。” 虽然生活艰难,魏世杰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他说自己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能陪儿女吃顿热乎饭。 女儿海燕时常把自己想象成皇帝、名人,需要特殊仪式,魏世杰耐心陪着“演戏”;儿子刚喜欢看录音机、放歌,他就反复帮儿子更换磁带。 为方便照顾,魏世杰把家分成“功能区”,厨房、洗手间、卧室都有应急措施,连刀具、药品都藏得很严实,防止孩子意外。 他没丢下工作。2000年后,他陆续出版了《东方蘑菇云》《禁地青春》《原子小演义》等十几本科普和纪实作品,累计超百万字。 2014年,魏世杰曾登上央视《开讲啦》,讲述自己人生的苦乐,也曾多次在学校、部队、社区义务宣讲,至今累计超500场。 每当讲到核事业和家庭,他总会说一句:“国家的事、家庭的事,哪个都不能丢。” 最艰难的时候,魏世杰也想过自己撑不下去了。但每次看到儿子女儿依赖的目光,他还是咬牙挺了过来。 有人问他有没有想过离开?他说:“不能走,家里离了我啥都不行。”他在家墙上贴了一句话:“苦难总会过去,希望总会来临。” 山东、青岛多次为他授予“科普先进个人”“道德模范”“最美老有所为人物”。他却总说自己是个“小人物”,只是做了分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