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陆小曼去世。翁香光前来料理后事,见四下无人,她解开陆小曼的衣扣,讥讽道:“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而翁香光之所以对已故之人如此嘲讽,则源于陆小曼和她父亲翁瑞午之间的不正当关系。
陆小曼1897年出生在上海,家里条件不错,父亲是留日归来的财政专家,母亲也知书达理。她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东西快,外语尤其厉害。18岁那年,她跟着父亲参加外交活动,流利的英语和法语惊艳全场,连外国使节都对她刮目相看。那时候的她,穿着旗袍,笑容甜美,谁见了不说一句“天仙下凡”?20岁出头,她嫁给了王赓,一个北大毕业的军官,长得帅又有前途,俩人看起来是天作之合。北京的社交圈里,她是焦点,王赓带她出去应酬,她总能hold住全场。日子过得风风光光,谁能想到后来的翻天覆地?
可好景不长,陆小曼的婚姻没几年就出了问题。王赓忙着军务,常年不在家,她一个年轻女人,守着空房子,难免寂寞。1924年,她认识了徐志摩。那时候徐志摩已经是名诗人,浪漫多情,俩人一见钟情,聊诗歌、聊人生,越聊越投机。问题来了,徐志摩有老婆张幼仪,陆小曼也有老公王赓。这段感情一曝光,舆论炸了锅。有人说她是真性情,敢追求爱情;有人骂她不知廉耻,破坏别人家庭。徐志摩为了她跟张幼仪离婚,陆小曼也跟王赓离了婚,1926年俩人结了婚。这事儿在当时可是惊天动地的大新闻。
结了婚,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生活却没想象中那么甜。徐志摩忙着写诗、教书,经济压力不小。陆小曼呢,习惯了锦衣玉食,喜欢交际应酬,花钱大手大脚。俩人经常为钱吵架,日子过得鸡飞狗跳。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留下陆小曼一个人。她才34岁,就成了寡妇。这打击对她来说太大了,精神上她再也没缓过来。有人说,她后来的落魄是从这儿开始的,毕竟没了徐志摩,她的生活一下子没了支柱。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的生活彻底变了样。她没工作,靠朋友接济和徐家给的钱过日子。可她还是改不了大手大脚的毛病,钱不够花怎么办?她开始抽鸦片。这事儿在当时不稀奇,很多民国名人都沾过,但她越陷越深,身体也垮了。40多岁的人,看着像60岁,脸上没光泽,走路都费劲。朋友渐渐疏远,谁还愿意跟一个病怏怏又没钱的人打交道?她后来搬到上海,租了个小房子,日子越过越紧巴。50年代,她身体更差,肺病缠身,经常住院,可身边连个照顾她的人都没有。
到了1965年,陆小曼68岁,病得下不了床。那年春天,她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死的时候,病房里冷冷清清,没亲人,没朋友,只有翁香光来处理后事。翁香光是徐志摩的朋友,跟陆小曼关系一般,她来收拾遗物,多少有点尽义务的意思。陆小曼的骨灰后来被送到殡仪馆,可整整23年没人去领。曾经那么风光的人,最后连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想想都觉得心酸。她这一生,到底是才华害了她,还是自己的选择害了她?
陆小曼的故事,到这儿算是讲完了。可她的评价,到现在都没个定论。有人觉得她是才女,琴棋书画样样行,敢爱敢恨,是个真性情的人,晚年凄凉是命运不公。也有人说她自作自受,花钱无度、抽鸦片,把自己作到这份儿上,怪不得别人。客观来说,她早年的确有才华,也享受过风光,但后来的路,确实跟她的选择脱不开干系。她要是能管住自己,不那么挥霍,不碰毒品,晚年会不会好点?当然,民国那乱世,也没给她太多喘息的机会。
说白了,陆小曼这人挺复杂的。她不是坏人,但也不是啥完美偶像。她有才,有貌,也有脾气和毛病。她的人生,像一面镜子,照出那个时代的浮华和无奈。咱普通人看她,可能觉得她早年太顺了,后来越来越不会过日子。可换个角度,她一个女人,在那乱世里想活出自己,也挺不容易的。她落魄,不是因为她多十恶不赦,而是她没抓住生活的实处,飘太久了,最后摔下来,自然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