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3年,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想聘请沈从文为教授,月薪360元。大家都同意,没想

1943年,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想聘请沈从文为教授,月薪360元。大家都同意,没想到刘文典突然站起来骂道:“沈从文什么东西,他拿360,我岂不是要拿3600,我看给他4毛都算多。”

1943年,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昆明西南联大成了中国学术的避风港。那年,校长梅贻琦提出聘请沈从文做教授,月薪定在360元。沈从文是谁?没上过大学,却凭《边城》《长河》成了文坛红人,作品细腻又接地气,读者一大堆。梅贻琦看中他的才华,想让他给学校文学课加点料。教务会议上,大伙儿基本没意见,眼看就要拍板通过。

可就在这时候,刘文典站起来了。这位国学大咖,瘦得像根竹竿,脾气却火爆。他当场开炮,说沈从文不配做教授,还放话月薪4毛都给多了。这话忒狠,会议室瞬间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沈从文没啥学术背景是不假,可他的文学成就摆在那儿,刘文典咋就这么看不上呢?

刘文典的理由其实不复杂。他是研究《庄子》的专家,出了《淮南鸿烈集解》这样的硬核著作,在古典文学圈地位高得很。在他眼里,学术是正经事儿,得靠严谨研究,不是写几本小说就能混的。沈从文虽是文学家,但没正儿八经学过古文,压根儿不入刘文典的眼。他觉得教授这位置,得留给搞学问的人,沈从文这种“写闲书”的,靠边站吧。

这观念在当时不算稀奇。那年头,新文学刚起步,像鲁迅、沈从文这样的作家虽然名气大,可在老派学者眼里,文学创作跟学术研究比起来,压根不是一个量级。刘文典就属于这种传统派,对新文学有点瞧不上,认为只有钻研古书的人才算真学问。他的反对,某种程度上是想守住学术的“纯洁性”。

不过,刘文典这态度也惹了争议。西南联大里,有些教授觉得沈从文的作品有真东西,反映人性、写活湘西,不该被这么贬低。沈从文没学历,可他自学成才,影响力不比谁差。梅贻琦推他上位,也是想让学校多点新气象。可惜,刘文典一嗓子吼下来,聘任的事儿直接黄了,沈从文最终没当成教授。

沈从文倒没被这事儿击垮。他接着写书,1946年去了北大教书,后来还转行搞文物研究,照样混得风生水起。他的作品到现在还被人读,证明文学这路子他没走偏。可刘文典那句“4毛都多”,也成了民国学术史上的经典一幕,老被后人拿出来说道。

再说刘文典,这人脾气硬,骨头也硬。1928年,他在安徽大学当校长时,跟蒋介石干过一架。当时学生闹事儿,蒋介石要严办,刘文典护犊子,说学生还年轻,不能毁了他们。蒋介石气得把他抓起来,他愣是不低头。后来蔡元培等人帮忙,才放出来。这事儿让学生挺感激他,可也看出他那股子倔劲儿。

1949年,昆明要解放,胡适劝他去美国,证件都办好了。刘文典死活不去,说自己是中国人,跑啥跑?他留下来,投身新中国教育,还戒了多年抽的大烟,说旧社会没盼头才抽,现在日子好了,不抽了。1956年,他评上一级教授,还当了政协委员。1958年,他在昆明病逝,69岁。

刘文典这辈子挺传奇。他学问做得深,性子也烈,对学术有执念,对国家有感情。可他反对沈从文那次,多少有点固执过头了。当时学术界新旧观念撞得厉害,他站在老派一边,未必全对,却也反映了那年代的复杂。沈从文的落选,则让人惋惜——一个没学历的才子,硬是被“正统”挡了路。

这事儿放到现在看,有点意思。学术到底啥样才算够格?文学跟学问能不能平起平坐?刘文典跟沈从文,一个守旧,一个创新,谁更有道理?时代变了,这些问题还是值得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