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09年,一百多个犹太人筹集了部分资金,从阿拉伯人手中购买了一大块土地。他们到

1909年,一百多个犹太人筹集了部分资金,从阿拉伯人手中购买了一大块土地。他们到了自己的土地跟前,顿时傻眼了,发现居然全都是寸草不生的沙丘。

那年头,犹太人在全球各地过得都不咋地,歧视、迫害是家常便饭。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冒头了,喊着让大家回巴勒斯坦老家建国。西奥多·赫茨尔这哥们儿,用他的书和演讲,把不少犹太人的心点着了。1909年,一百多个犹太人听着这号召,合计在雅法城外买块地,建个自己的窝。他们在雅法租房被阿拉伯人坑得够呛,房租贵不说,还老被挤兑,买地建房成了他们的新希望。

买地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当时巴勒斯坦在奥斯曼帝国手里,法律不让犹太人直接买地,得绕着弯来。他们找了个荷兰人雅各布斯·卡恩当中间人,折腾了好一阵,才搞定雅法北部12英亩的地。1909年4月11日,66个家庭在海滩上搞了个抽签,分地块,用贝壳当签,挺公平。结果到了地儿一看,傻眼了——全是沙丘,风一吹沙子满天飞,连水都没地儿找。失望归失望,他们可没工夫瞎抱怨。

这帮犹太人也不是白给的,流浪千年,早就练出一身硬骨头。他们给这地起了个名,叫“特拉维夫”,意思是“春天的山丘”,听着就带劲儿。开工第一步,先搭个能住的地儿,用木板、帆布弄点简易棚子。接着铲沙铺路,找水源——水得从老远挑回来,累是累点,但总算能活下去。他们心里清楚,这片沙地要变家,靠的可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干。

到了1914年,一战打起来了,中东也乱成一锅粥。英国和法国为了拉拢犹太人,对复国运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给了特拉维夫喘口气的机会。战乱中,欧洲的犹太人跑过来避难,特拉维夫的人越来越多,从个小破村子慢慢有了城镇的样子。街道有了雏形,小买卖和公共设施也跟着冒头。

一战后,英国接手巴勒斯坦,把这地儿划成托管地。他们政策还算中立,把西部给了犹太人聚居,特拉维夫就成了中心。有了这靠山,城市开始正儿八经规划,修路、建房,基础设施一点点起来。经济也火了,慢慢超过旁边的老城雅法,成了整个地区的买卖和文化中心。

发展归发展,麻烦也没少过。阿拉伯人不乐意犹太人占地方,冲突时不时就来一波。1921年,雅法暴乱还烧到特拉维夫,砸了不少东西。可这帮人没怂,大家抱团扛过去。他们还抓紧建学校、图书馆,知道要想站稳脚跟,得让下一代有文化、有脑子。

沙地种不了庄稼?他们还真不信这个邪。移民里有农业专家,搞出滴灌、改良盐碱地这些招儿,把荒地变成了农田和果园。吃喝有了着落,城市才算站稳。建筑也升级了,从破棚子到包豪斯风格的楼房,既好看又实用,成了特拉维夫的招牌。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特拉维夫成了经济文化核心。这离不开早年那帮人的苦干。首任市长梅尔·迪岑戈夫带着大家熬过最难的日子,死于1936年,没看到建国那天。创始人之一阿基瓦·阿里耶·魏斯,亲手盖了房子,见证城市从零到有,1947年去世,埋在特拉维夫。

如今的特拉维夫,40多万人口,中东数一数二的热闹地方。创新这块儿全球有名,游客、投资挤破头。从沙丘到大城,这路走得不容易,全靠当年那帮人的倔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