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27年4月12日,周恩来不幸被捕,幸运的是负责审判的正好是他的学生,学生想借

1927年4月12日,周恩来不幸被捕,幸运的是负责审判的正好是他的学生,学生想借助大家并不认识周恩来模样的漏洞,将他救出,但是这个时候却突然来了一个人,好巧不巧,这个人也认识周恩来…… 周恩来早年的一段生死经历中藏着两位特殊人物的身影。 1927年4月的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下,蒋介石发动了针对共产党人的清剿行动。 此时周恩来正领导工人运动,却因一次会面陷入险境。 事情得从周恩来的成长说起。 1898年他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贯穿了他的一生。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他投身革命事业,在工人运动中积累了重要声望。 1927年4月11日,国民党师长斯烈发来会面邀请,明知是陷阱的周恩来仍决定赴约。 这场会面果然暗藏杀机,周恩来察觉情况不对时,上海已经响起枪声。 工人纠察队遭遇突袭的消息传来,他急于返回却被扣押。 党组织通过国民党代表赵舒实施营救,刚脱险的周恩来又折返工人据点,结果再入虎口。 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审讯室。,负责审讯的军官鲍靖中抬头瞬间愣住了——眼前竟是黄埔军校时期的恩师。 正当他盘算如何救人时,另一位军官酆悌突然出现。 巧的是,酆悌同样曾是周恩来的学生。 两人眼神交汇间达成默契,假装互不相识完成交接,最终让周恩来化险为夷。 这段经历成为周恩来革命生涯的重要节点,多年后他仍感念两位学生的冒险相救。 可惜酆悌后来因长沙大火事件被处决,鲍靖中则在抗战负伤后隐退。 直到新中国成立,周恩来才辗转找到隐居江苏的鲍靖中,两位故人重逢恍如隔世。 关于鲍靖中晚年生活,新华网2018年刊载的《寻找红色记忆》系列报道提及,其家族后人至今保存着当年黄埔军校的师生合影。 中国青年报2021年清明节专题报道中,记者探访了江苏镇江的鲍家老宅,发现当地政府已将此处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周恩来纪念网上可查到,2019年鲍靖中的孙子向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捐赠了祖父的亲笔日记本,其中详细记录了当年惊心动魄的营救过程。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周恩来这段经历印证了群众基础的重要性。 两位学生在关键时刻的抉择,既出于师生情谊,更源于对正义事业的认同。 就像老话说的"危难见真情",这种超越立场的义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温暖印记。 如今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展柜里,酆悌的军装与周恩来的怀表并排陈列。 鲍靖中家乡的文史馆每年组织学生参观活动,讲解员总会重点讲述这段往事。 这些实物与记忆的传承,让年轻一代触摸到历史褶皱里的温度。 信息来源: 新华网《寻找红色记忆》专题报道 中国青年报《清明时节访故宅》 周恩来纪念网文物捐赠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