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863年,左宗棠发妻周氏问:你每个月的俸禄是多少?左公答:一年40000两白银

1863年,左宗棠发妻周氏问:你每个月的俸禄是多少?左公答:一年40000两白银。妻子吃了一惊,说:既然你一年有40000两俸禄,为何每月才给家用200两?这么抠门!这钱你都花哪儿了?

左宗棠当大官领的俸禄不算少,一年四万两白银在那时候可是大数目,可他妻子周氏每个月却只能拿到两百两家用,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周氏心里头犯嘀咕,琢磨着自家男人这钱都花哪儿去了,怎么连家里开销都抠抠搜搜的。

要说左宗棠这俸禄的去处,得从国家大事说起,当时西北边疆不太平,俄国人老想占新疆这块地。 朝廷官员为此事吵得不可开交,有说放弃的,有说要打的。

不过,左宗棠却铁了心要保住国土,可打仗这事最烧钱,朝廷拨的军费经常不够数,左宗棠就自己往里头贴钱,买军粮、置办武器、给士兵发饷银,样样都要真金白银。

有时候急用钱了,他连自家库房都搬空,整得家里账房先生直跺脚。

那年头赶上大旱灾,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他看见灾民饿得皮包骨,二话不说开仓放粮。

值得一提的是,开的是他自己家的粮仓,并非公家,原本他妻子本来还指着这些存粮过冬,结果全拿去救济灾民了。

如此一来,家里头连着三个月只能喝稀粥,连下饭的咸菜都省着吃,当这事传到京城后,连慈禧太后都听说了,专门写了道懿旨夸他心系百姓。

官场上混的人都知道,江浙地区油水多,可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那会儿,愣是没往家里捞一分钱。

当时太后还暗示过可以适当"筹措"些家用,他倒好,把该收的税银全充了国库。

逢年过节地方官送的礼,他转手就换成棉衣棉被发给穷苦人家,有次下属送来两筐新鲜荔枝,他让差役抬着走街串巷分给孤寡老人,自家孩子都没吃着几颗。

李鸿章那伙人老盯着左宗棠找茬,有次争军机大臣的位子,李中堂使坏说他贪污军饷。

左宗棠脾气硬,直接请朝廷派人来查账,查来查去发现他非但没贪,还倒贴进去十几万两私房钱。

这事闹得满城风雨,最后慈禧亲自发话,说往后五十年谁再敢诬告左大人,先打五十大板再说。

而他的行为也导致家头孩子们也没跟着享福,左宗棠定下规矩,吃饭不许剩饭粒,穿衣要穿到打补丁。

大儿子娶亲的时候,新娘子家想要八抬大轿,他硬是给改成四人小轿,省下的钱拿去修了学堂。

三个儿子分家时,每人就得了五千两银子当本钱,若此事发生在其他官宦人家,这点钱也就够置办个宅院的门脸。

除此之外,左宗棠临终前还交代,剩下的家产全捐给义仓,说是给老百姓备着救急用。

他明明能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偏要和自己过不去,打仗时跟士兵同吃同住,回京述职还穿着带补丁的朝服。

进宫面圣,太监看他衣裳旧,好心提醒该换身新的,他倒好,说身上的衣裳还能穿三年,气得周氏在家直抹眼泪。

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左大人就是好,一听说左大人来了,十里八乡的百姓自发摆香案迎接。

后来新疆收复了,左宗棠给朝廷写奏折,字里行间都是怎么安置流民、兴修水利的事,他跟没事人一样,转头又去操心福建船政局的铁甲舰。

有人算过,他二十多年官当下来,经手的银子少说几百万两,可自家账上最阔绰的时候也就万把两结余。

现如今看历史书,左宗棠和李鸿章这对老冤家常被拿来比较,一个过得清汤寡水,一个讲究排场面子,一个把钱往国事上砸,一个把银子往自家搬。

要不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左宗棠去世的时候儿,新疆百姓家家挂白幡,汉口码头的苦力都自发戴孝,这阵仗可不是花钱能买来的。

说到底,左宗棠这辈子活得像棵老胡杨,沙漠里扎根,风吹雨打不动摇,自家过得紧巴,却给后人留下片绿荫。

他那些俸禄,早就化成西北的屯田、江南的堤坝、灾民的活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