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年夏,长安城玄武门外,刀光剑影中,秦王李世民手刃太子李建成,一场血腥政变就此改变唐朝乾坤。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王爷,从弑兄夺位的争议中登上皇位,却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帝王之一,军事、政治、文化、外交样样精通,开创"贞观之治"盛世。 公元626年夏天,长安城里出了件大事。秦王李世民带着亲信在玄武门外头堵住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两边人马刀光剑影干了一仗。 结果太子和齐王当场毙命,没过几天李渊就把皇位传给了这个次子。 要说这事儿搁现在,那就是妥妥的兄弟阋墙夺权上位,可人家李世民硬是把这个烫手山芋接住了,最后还给整成了千古一帝。 其实早在这出兄弟相残的大戏之前,李世民就已经是战场上的老手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那会儿,他爹李渊在太原起兵,才十九岁的李世民就带着队伍打下了长安城。 当时洛阳城里王世充、河北窦建德这些军阀哪个不是老狐狸?结果碰上李世民这毛头小子,全给收拾得服服帖帖。 最绝的是打洛阳那场仗,李世民带着三千玄甲军硬是把窦建德十万大军冲得七零八落,活捉了窦建德不说,转头就把王世充给逼降了。 要说李世民当皇帝后的手腕,那真是没得挑。 他搞的那个三省六部制,把权力分得清清楚楚,宰相们管出主意,门下省负责挑刺,尚书省负责干活。这套法子既不让哪个人专权,办事效率还挺高。 他还特别会用人,像魏征这种以前跟着李建成混的,他都敢收到身边当谏议大夫。有回魏征在朝堂上把他怼得下不来台,气得回宫直嚷嚷要杀了这个"田舍汉",最后还是长孙皇后劝住了。 这事儿后来成了"以人为镜"的典故,老百戏里常演这段。 经济方面李世民更有一套,他搞的均田制让老百姓都有地种,租庸调制又让赋税明明白白。 当时长安西市里头,波斯商人牵着骆驼卖珠宝,高丽使臣带着人参来进贡,那场面比现在的国际商贸城还热闹。 有数据说贞观年间全国户口从120万户涨到380万户,老百姓碗里有了余粮,这就是实打实的政绩。 军事上李世民更不含糊,贞观四年派李靖去打突厥,大冬天带着精锐部队玩突袭,直接把颉利可汗给逮回来了。 这一仗打完,北方那些部落头子都跑来长安管他叫"天可汗"。后来在西域设安西四镇,把高昌、龟兹这些地方都划拉进版图,丝绸之路上驼铃声整天响个不停。 文化方面李世民眼光也毒,他让玄奘和尚去天竺取经,回来后不但没怪他偷渡出境,还专门给《大唐西域记》写序。 长安城里各种宗教都能传教,景教(就是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祆教寺庙挨着佛寺道观建,跟现在的国际大都市似的。 他还组织人修《五经正义》,相当于给儒家经典搞了套官方教材。 对待少数民族,李世民更会来事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那事儿,陪嫁队伍带去了工匠、农具还有佛经,把吐蕃和唐朝的关系拉近了一大截。 突厥那些降将他也敢用,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这些胡人将领在唐朝军队里照样能当大将军。 要说缺点也不是没有,晚年非要亲征高句丽,结果没讨着便宜,还劳民伤财。不过人无完人,这点瑕疵跟他那些功绩比起来,也就是白璧微瑕。 他死后庙号太宗,留下的"贞观之治"成了后世皇帝的样板工程。 根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在位期间"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夸他"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现代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贞观年间的繁荣,比如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银器,工艺水平比隋朝明显上了一个档次。 参考资料: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京: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