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凡是祖国的

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凡是祖国的领土,一寸土地也不能轻易让给外国人!”随后64岁的他抬棺出征,说“我宁可战死疆场,也绝不允许敌人入侵一寸领土!” 左宗棠1812年出生在湖南湘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爹是教书匠,养活一家子全靠那点微薄收入。他小时候脑子好使,8岁学八股文,11岁练书法,14岁考了个童子试第一,19岁中举人。可惜运气不太行,考了三次会试都没中,仕途就这么卡住了。后来他干脆不考了,专心研究史地、兵法、农学这些实用东西,算是给自己攒下了真本事。 太平天国闹起来后,他被湖南巡抚看中当了幕僚,军事才华一下就显出来了。1860年当上浙江巡抚,打下杭州,平了叛乱,朝廷封他一等恪靖伯。1866年调去陕甘当总督,收拾捻军和回民起义,手腕硬得很,还顺手修水利、搞农业,老百姓都挺感激他。他这人脾气倔,跟朝里不少人不对付,尤其是跟李鸿章,俩人老掐架。可不管咋样,晚清那乱糟糟的年头,他都扛住了。 1875年沙俄占了伊犁,清廷得定个章程咋办。当时朝廷没啥钱,洋务运动烧银子烧得厉害,李鸿章就琢磨着得抓重点。他觉得海防更要紧,列强都从海上欺负过来,海军不强就得挨打。新疆那地方又远又穷,收回来花大价钱不值当。而左宗棠不这么看,他觉得新疆是西北大门,丢了它甘肃、青海都保不住,连北京都悬。他俩在朝堂上杠得不可开交,慈禧太后也没啥主意,最后扔了300万两银子给左宗棠,意思是你爱咋折腾咋折腾吧。 这300万两够干啥?打仗那是大手大脚的事儿,左宗棠算了算,根本不够。他一咬牙,把自家田产卖了,媳妇的首饰也当了,凑了20万两。他的老友胡雪岩更牛,直接拿全部家产担保,从汇丰银行借了1595万两,利息还不低。左宗棠拍胸脯说,要是打输了,自己拿命还债。这魄力真不是盖的。 1876年春天,左宗棠带着8万清军出发了。他64岁,岁数不小,可干劲一点不少。队伍从河西走廊走,路上风沙大得要命,粮食运送也老费劲。沙俄那边还扶植了个阿古柏,占着关隘不放,清军推进慢得像乌龟。左宗棠不傻,知道硬碰硬不行,就一边走一边修粮站、挖水渠、铺路,保住后勤。他还亲自盯着,啥时候粮草到了,啥时候走下一步。 到了7月,清军进了新疆。左宗棠坐镇肃州,派刘锦棠和金顺分两路打,先拿下北疆的古牧地、乌鲁木齐这些有资源的地儿。1877年4月,攻下达坂城、吐鲁番,抓了两万多敌人。10月,收复库车、阿克苏、乌什,12月解放喀什、叶尔羌、英吉沙、和田。玛纳斯那仗最硬,左宗棠亲自指挥炮兵和步兵,把叛军打得稀巴烂。1878年1月,除了伊犁,新疆全回来了。阿古柏撑不住自杀了,白彦虎跑沙俄去了。 新疆收复后,1881年清廷跟沙俄签了《圣彼得堡条约》,花900万卢布,外加割了点地,总算把伊犁弄回来。左宗棠这仗打得值,保住了大片国土。后来1884年中法战争,他又被派去福建管军务。1885年在福州病死了,73岁,走的时候家里就剩一年俸禄,日子过得挺寒酸。他收复新疆这事儿,成了后人嘴里常念叨的硬气故事。 左宗棠牛在哪?一是胆子大,64岁了还敢抬棺出征,搁现在谁敢这么干?二是脑子活,资源少照样能打赢,靠的是筹钱、管后勤那套硬功夫。三是他真心为国,李鸿章想着省钱,他想着保土,出发点就不一样。说白了,他就是那种豁得出去的老头,拿命拼出来的胜利。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7
用户10xxx17 3
2025-05-17 09:10
湘军,拯救清王朝。
海风
海风 1
2025-05-17 09:09
李鸿章没远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