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1年,一位生活窘迫的岳飞后人,怀着满腔热忱向毛主席寄去了两封书信。来年春天

1951年,一位生活窘迫的岳飞后人,怀着满腔热忱向毛主席寄去了两封书信。来年春天,正值毛主席巡视岳飞故乡之际,这两封信件恰巧映入领袖眼帘。 【消息源自:《岳飞后裔的1952:一封信改变的人生》2023-09-15 文史春秋】 1952年春天,浙江桐乡一间漏雨的瓦房里,62岁的岳昌烈正用毛笔在信纸上颤抖地写着:"主席钧鉴:昌烈乃武穆王二十八世孙,幼习诗书,壮而困顿……"墨汁洇透了粗糙的草纸,就像他眼角渗出的泪痕。这已经是这位前清秀才第二次给毛主席写信了,去年那封石沉大海的信件,只换来乡干部上门打量了他几眼。 老岳住的屋子连张完整桌子都没有。邻居王婶记得清楚:"岳先生总穿着补丁摞补丁的长衫,可每天早晨必要对着破镜子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靠给村里孩子教《三字经》换点红薯,但更多时候是饿着肚子在河边背《离骚》。镇上文书小张私下嘀咕:"这老顽固,现在谁还学这些?" 转机出现在四月的一个傍晚。毛主席正在杭州视察,工作人员整理群众来信时,突然注意到信封上"岳飞后裔"四个字。"主席您看,这是不是您常提的民族英雄后代?"机要秘书轻声问道。毛主席放下茶杯,仔细读完信中"家徒四壁,饔飧不继"的句子,又翻到附页那首《述怀》:"……孤灯照壁人初静,卧听萧萧竹打窗。"他沉默片刻,在信笺空白处写下六个力透纸背的字:"应酌予救济。毛泽东。" 批示传到桐乡时,县里炸开了锅。李县长连夜召集会议:"明天就送三十斤大米过去!省里说了,要安排进文史馆!"第二天,当干部们抬着米面走进岳家时,老人正用井水磨墨准备给孩子们上课。民政科长老周搓着手说:"岳老,您看这……"岳昌烈却突然转身进屋,捧出个褪色的木匣——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册手抄古籍。"这些《岳忠武王集》的校注,或许对国家还有点用。" 三个月后,杭州西子湖畔的文史馆里多了个挺直腰板的身影。新做的藏青色中山装口袋里,总插着两支毛笔。年轻的同事好奇地问:"岳老师,您怎么把《论语》倒背如流啊?"老人难得露出笑容:"小时候背不出要挨戒尺的。"他每月领到四十五元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邮局给老家寄钱,附言栏永远写着"资助贫寒学子"。 1956年冬天,岳昌烈在整理《宋史·岳飞传》校注时安然离世。抽屉里发现张字条,上面抄录着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葬礼那天,省里送来花圈,挽联落款是"毛泽东嘱托"。当年那个总蹭他墨水的孩子,如今已当上中学教师的王建国红着眼睛说:"岳老师最后那节课,教我们背的是《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