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在伦敦采访华裔发现,好多“移民二代”已经不会不会说中文了,只会说英语和法语。对中国的认同感也较淡,说无法回国生活,因为文化上难以融入,而且不会用中国的软件。反而一位马来西亚华人认同中国,说中国强,华人才受尊重。 中国女记者在伦敦对华人做街头采访时,让他发现了一个非常可悲的事实,一些华人明明顶着中国人的脸,却说着一口流利的外国话,当问起为什么不说中文的时候,却得到“不会”的回答。记者不明白,这些华人连母语都可以放弃,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又还能接的多少呢? 我们都知道解放前出去的华人,是因为战乱、贫穷被迫出去的,所以他们教育子女都是以中国为根,因为在他们的心中,中国终究是家,等国内和平稳定迟早都会回去的,在父母的教育下,这些孩子也会对中国有“认同感”。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出去的华人,性质就变了,一部分都是经过西方“月圆说”的洗脑之后,对祖国“深恶痛绝”,然后抛妻弃子,和父母恩断义绝也要去外国追求他们所向往的生活。除了这些人以外,还有贪腐、或者犯罪的国人,潜逃到国外,试图逃避国家对他们的惩罚。 而这些人但凡在外国生下孩子之后,他们对自己孩子教育不会围绕中国展开,甚至为了在当地更好生活,不被“排挤”,还要证明自己对中国多么的“深恶痛绝”。所以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对中国也没有什么感觉。 而“移民二代”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大之后,发现父母的教育,和真实的中国完全不一样,然后幡然醒悟,不过这类人占据非常小的一部分。大部分人就是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发现中国更好,他们也会嘴硬的不承认,因为他们不会承认当初自愿更改国籍是错误的选择。 然而,文化认同的回归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家庭中,父母应鼓励孩子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学校中,应提供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课程和活动;在社区中,应组织更多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这样才能帮助“移民二代”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不爱国”是性质问题,是不可饶恕的,但是文化认同却不是一个单选题,但若连语言这道门都跨不过去,那些“血脉相连”的豪言壮语,终究只是橱窗里的糖人儿,好看,但一碰就碎。 不过,随着TikTok在海外年轻人中爆火,越来越多华裔二代开始偷偷学中文,毕竟,谁不想成为“懂中文的弄潮儿”呢?或许有一天,伦敦街头会重新响起“你吃了吗”的问候,就像槟城街头永远飘着的肉骨茶香气,看似遥远,却始终连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