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25年,11岁的吴清源,被带到了段祺瑞的总理府。一盘围棋下来,他将自称“七段

1925年,11岁的吴清源,被带到了段祺瑞的总理府。一盘围棋下来,他将自称“七段”的段祺瑞杀的片甲不留!段祺瑞输了之后,气得把自己关进屋子里,连早饭都没吃!然后,吴清源成了段祺瑞府上的棋客,每月领取100块大洋,专门陪段祺瑞下棋。

1925年深秋,北平总理府的会客厅里,段祺瑞攥着云子棋子,额头沁出汗珠,对面11岁的吴清源穿着褪色长衫,落子如飞。

三小时后,段祺瑞面前棋盘上横尸遍野,自诩“七段”的棋力竟被杀得片甲不留。

段祺瑞摔了茶盏,把自己关进书房饿了一整天。

管家在门外嘀咕:“这孩子比张学良还狠,”第二天,吴清源接过每月100块大洋的聘书,成了民国最年轻的“棋客”。

1914年,吴清源出生在福州书香门第,父亲吴毅留给三个儿子的遗产分别是,大儿子《颜氏家训》,二儿子《随园诗话》,三儿子半本《玄玄棋经》。

7岁那年,父亲带他去福州老茶馆,吴清源盯着街边棋摊,随手替老头赢了三局。

回家路上,父亲摸着他的头:“你该去杀尽天下臭棋篓子。”

段祺瑞输棋次日,吴清源搬进总理府西厢房。

每日卯时到戌时,他陪着段祺瑞下“官子棋”,这是段祺瑞发明的折磨人玩法,每步棋必须用《论语》典故注释。

“君子不夺人所好!”段祺瑞某日突然拍案,把棋盘掀翻。

吴清源默默收拾残局,发现老人偷塞了张银票:“明儿带你去琉璃厂。”

琉璃厂古董店里,段祺瑞让吴清源与职业棋手对弈。

12岁的少年连赢三局,店主当场赠他一方鸡翅木棋盒,段祺瑞在旁冷笑:“这盒子装得下你那狂妄心吗?”

吴清源却盯着棋盒上的雕花:“段公,您听过‘木秀于林’吗?”

1926年段祺瑞倒台,吴清源连夜卷铺盖,北平火车站,12岁的孩子攥着30块大洋,对送行的段府管家说:“我得去东瀛找活路。”

轮船驶出天津港时,吴清源在甲板啃冷馒头,同舱的日本商人嘲笑:“小孩,你爹的棋输给我三回了,”少年突然掀翻饭盒:“我爹输的是棋,不是骨头!”

1928年,14岁的吴清源跪坐在濑越宪作面前。

日本棋院破例收这个瘦弱少年,只因濑越看过他击败日本初段的录像,那局棋,他下出了“三三·星·天元”的新手,吓得对手当场吐血。

三年后,17岁的吴清源升为四段,某日训练,他盯着棋谱突然大笑:“原来秀哉的‘耳赤之局’是憋出来的!”当晚,他把《玄玄棋经》撕成雪花片。

1939年,25岁的吴清源开启“十番棋”时代,他与日本顶尖棋手对决11场,场场让对手降级。

最惨烈的是对雁金准一的棋局,那场下了237手,雁金中途吐了三次。

日本媒体惊呼:“吴清源的棋盘是绞肉机!”而吴清源在自传里写道,“他们教会我,杀人不用刀。”

1941年,吴清源被迫加入日本籍,签字仪式上,他盯着文件冷笑:“这姓怎么写来着?”翻译官提醒:“是‘吴’,和您中国姓一样。”

1945年日本战败,华侨冲进他家烧毁日籍证书。

吴清源蹲在废墟里,从灰烬里扒出半本《棋经十三篇》:“姓吴的,还是得下中国的棋。”

2014年,100岁的吴清源躺在东京病床上,中国记者问他:“后悔入日本籍吗?”老人用日语回答:“围棋没有国境。”

次日清晨,护士发现他攥着半枚北京老城砖,那是他1985年归国时,故宫墙角抠的纪念。

2023年,福州三坊七巷立起吴清源衣冠冢。

墓碑刻着:“棋道一百零一岁,故乡三度春秋。”

每年清明,总有老者来此对弈,落子声惊起檐角铜铃,恍惚又是那个掀翻棋盘的少年。

段祺瑞若地下有知,该庆幸当年没掐灭这颗火种。

吴清源用棋子敲碎了“东亚病夫”的招牌,也用半生漂泊诠释了何为“棋道即人道”。

北京故宫角楼旁,仍有老茶客传说:“当年那孩子赢段祺瑞的棋,就下在这儿。”

他们指着青砖上的裂纹,仿佛还能听见百年前的落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