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小被养育得很好的孩子,长大后进入人际关系,会自带“我是好的,别人...
一个从小被养育得很好的孩子,长大后进入人际关系,会自带“我是好的,别人会喜欢我,会接纳我,我配得到好的关系和人”的自信和笃定,因此在与人交往中也会塑造出与内在信念匹配的现实。
面对分歧时,这份自信赋予他们从容沟通的底气,既不委屈妥协,也不固执己见,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寻找共识,最终构建起充满理解与支持的人际网络,让“我值得被爱”的内在声音,在真实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回响与印证。
相反,在情感匮乏或动荡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踏入人际关系时往往背负着“我不值得被爱、别人终将抛弃我”的恐惧,因此总会不自觉地用讨好换取认可,一旦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内心的失望和愤怒越积越多,最终会从关系撤离。
他们早把“被爱的代价是疼痛”刻进了骨骼,当我注定不会被爱的信念深植骨髓,人会无意识收集冷落与背叛的碎片,于是每段关系都成为验证童年伤痛的实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