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韩国品牌在中国开始“销声匿迹”!
5月13日,韩国媒体《仁川日报》发表文章称,就在十多年前,中国各大城市的马路上还如同流动的展厅,各种世界品牌的汽车穿梭其间。而如今,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占据了绝大多数,偶尔还能看到特斯拉、奔驰、宝马、丰田等少数品牌的身影,韩国车更是几乎消失了。 作为一座经济城市,上海繁华的市中心,全球电子产品卖场随处可见。引人注目的是三星商店旁边的大型华为商店,里面顾客熙熙攘攘。但令人惊讶的并不是商店的规模或顾客的数量。这是因为,一辆电动汽车就陈列在一张展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桌子旁边,一些看起来像是来自西方和中东的外国人正在排队试驾。
中国于2023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并于2024年成为全球首个汽车年产量突破3000万辆的国家。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超越特斯拉,跃升为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每年在北京等中国主要城市举办的车展也正在转变为以本国先进新车而不是外国品牌为主角的舞台。
在街上,韩国餐馆和商店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发现,咖啡馆也以中国品牌瑞幸咖啡和星巴克为主。除了中式小型便利店外,日本的7-11便利店也经常出现。
看来韩国品牌的存在感正在中国逐渐消失。各种数据已经说明了一切。2010年代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约为25%,但现在已降至10%左右。韩国在中国进口市场的份额也从2015年的10.4%下降到2023年的6.3%。2023年,韩国对华贸易出现1992年建交以来首次逆差。和苹果争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第一的三星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被本土产品挤走,消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有几个因素导致韩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无人问津。最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正在失去其迄今为止保持的比较优势。目前已形成中国无需韩国帮助就能自行生产和采购产品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在中美战略竞争导致的国际秩序变化中,中国为摆脱美国的束缚而追求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战略也在发挥作用。对中国的遏制实际上是在加强中国的自力更生能力,结果韩国的竞争力就相对被削弱了。
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正在进入新阶段。韩国必须增强竞争力,必须制定新的战略,寻找新的合作领域,才能进入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