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不明白,短短半年的时间,为什么阿里巴巴的股价能够从80美元到130美元,涨幅超过了60%! 要说直观原因,中国经济的复苏肯定是基础。疫情防控调整后,消费市场慢慢热闹起来,逛街购物的人多了,线上订单自然跟着涨。 作为电商巨头,阿里的淘宝、天猫业务直接受益。最新财报显示,即便在加大补贴吸引用户和商家的情况下,淘天业务收入还是超出预期,新用户增长强劲,老用户消费频次也在提升。 这说明阿里的传统电商基本盘依然稳固,消费复苏的红利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了业绩上。 不过,光靠电商回暖还不足以解释股价的“火箭式”上涨。真正的关键,藏在阿里的“第二增长曲线”——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里。 过去几年,阿里在AI和云服务上砸了不少钱,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烧钱换未来”,现在看来,这些投入开始结出硕果了。 阿里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而AI相关收入更是连续七个季度三位数增长,这种爆发式增长就像给股价装了助推器。 说到阿里的AI实力,开源模型和技术积累是两张王牌。早在很多公司还在搞技术封闭时,阿里就开始拥抱开源,至今已经发布了200多个同义系列模型,全球下载量超过3亿次,成了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提供者。 这些模型被开发者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既提升了阿里的技术影响力,也为商业化落地打下了基础。 比如,宝马、苹果等国际巨头已经在和阿里的AI团队探讨合作,国内的电信、银行、车企也纷纷来“取经”,这说明阿里的AI技术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概念,而是真能帮企业降本增效的实用工具。 早在14年前,阿里就开始布局云计算,现在阿里云已经能支撑双十一大促、春节抢票等超大规模的并发场景,技术稳定性没得说。 随着AI时代到来,云计算作为算力底座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阿里宣布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还发布了千问3大模型,这些动作让市场看到了它在AI时代的野心和实力。 今年以来,贝莱德、高盛等国际投资机构纷纷增持阿里股票,机构的真金白银投票给散户吃了颗定心丸,吸引了更多资金跟风入场。 互联网行业监管依然严格,阿里曾因反垄断被罚182亿元,现在仍需在创新和合规之间小心翼翼地平衡。 电商领域竞争也没闲着,京东、拼多多不断发力,尤其是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扩张,给阿里带来不小压力。 有人说阿里这波上涨是“实力兑现”,毕竟AI和云计算的增长数据摆在那儿,商业化进展也肉眼可见;也有人担心是短期资本炒作,毕竟股价涨得太快,难免让人联想到泡沫风险。 其实,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阿里的股价上涨既有中国经济复苏的基本面支撑,也有AI技术突破带来的想象空间,同时离不开资本的热情追捧。 但股市从来都是“买预期,卖事实”,未来能否持续上涨,还要看AI和云计算的增长能否持续转化为真金白银,以及宏观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纠结短期涨跌,不如把目光放长远。阿里在AI和云计算上的布局,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增长,也可能影响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如果这些技术能持续落地,带动更多行业升级,那阿里的长期价值值得期待;但如果技术商业化遇阻,或者外部环境恶化,股价也可能经历波动。 总之,阿里的这波大涨是多重因素的结果,至于未来是“实力续航”还是“热度退潮”,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