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前苏联航空专家想要去中国看看,却被俄罗斯政府拦下:“你去中国做什么?”前苏联专家:“刘少奇是我爷爷,我要到中国探亲!” 上世纪五十年代,莫斯科大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对年轻恋人的身影,小伙子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留学生,姑娘是金发碧眼的苏联高材生。 两人在实验室里讨论课题,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莫斯科河畔散步谈心。 这段跨越国界的爱情结晶,就是后来被俄罗斯政府拦下的"前苏联航空专家"——阿廖沙。 要说清楚这事,得从阿廖沙的爷爷刘少奇说起,这位新中国开国元勋年轻时在湖南老家有过一桩包办婚姻,后来投身革命遇到志同道合的何宝珍。 1925年,他们的长子刘允斌在江西萍乡煤矿呱呱坠地,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襁褓中的婴儿会在二十年后远赴重洋,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1939年,15岁的刘允斌跟着周恩来坐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在苏联国际儿童院里,这个湖南伢子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 他先是在钢铁学院钻研冶炼技术,后来又转学莫斯科大学化学系,专攻当时最前沿的核物理专业。 在实验室里,他遇见了同班同学玛拉·费多托娃,两个年轻人从讨论实验数据开始,渐渐走到了一起。 1950年的莫斯科红场见证了一场特殊婚礼,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来道喜,刘少奇还托人捎来一对景德镇瓷瓶当贺礼。 婚后小两口日子过得甜蜜,玛拉先后生下一女一子,女儿取名索尼娅,儿子就是后来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 当时中苏关系正处蜜月期,这段跨国婚姻被传为佳话。 在1955年,刚拿到副博士学位的刘允斌收到父亲来信:"祖国需要核物理人才。"信里没明说,但谁都明白这话的分量。 当时中国正在秘密研制原子弹,急需专业人才,玛拉舍不得离开故土,夫妻俩商量了三天三夜。 最后刘允斌红着眼眶对妻子说:"我是中国人,得回去报效祖国。"这一别就是永远。 留在苏联的玛拉母子日子并不好过,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他们被克格勃盯上了。 阿廖沙记得小时候家里电话总被监听,上学路上总有人跟踪。 母亲叮嘱他千万不能提爷爷和父亲的名字,连中文都不许学,这个混血男孩只能把疑问憋在心里,直到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爷爷的照片。 要说这阿廖沙确实继承了刘家的聪明劲儿,他考进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进了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参与过联盟号飞船的设计。 虽然事业顺风顺水,但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每次经过中国大使馆,他都要在门口转悠半天,想着里头会不会有父亲的熟人。 1987年,姑姑刘爱琴通过外交渠道找到了他们,从姑姑口中,阿廖沙才知道父亲回国后进了二机部,为两弹一星熬白了头发,最后在文革中去世了。 听着这些,四十多岁的汉子哭得像个孩子,他当即决定要回中国认祖归宗,却没想到俄罗斯政府给他设了道坎——涉密人员退役后要观察三年才能出国。 为了这个承诺,阿廖沙真豁出去了,他辞掉干了二十多年的工作,天天往退役办公室跑。 等批文下来那天,他特意去理发店剃了个板寸,说是要"从头开始"。 2003年4月,当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时,这个俄罗斯汉子摸着候机楼里的汉白玉柱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回国后的日子比想象中温暖,奶奶王光美拉着他的手说"回家就好",叔叔刘源带他参观中南海故居。 最让他震撼的是在湖南宁乡炭子冲老宅,看到爷爷睡过的雕花木床、用过的煤油灯,这个搞了大半辈子精密仪器的专家,突然明白了什么叫"血脉相连"。 如今阿廖沙在广州安了家,女儿刘丽达继承了他的语言天赋,在央视当过俄语主持人。 他自己也没闲着,整天忙着搞中俄商务论坛,有次记者问他图啥,他操着带湖南腔的普通话说:"我爷爷那辈人用枪杆子打天下,我们这代人得用算盘珠子搭桥梁。" 说来也巧,当年拦下阿廖沙的俄罗斯官员,前些年在中俄经贸论坛上又碰见了。 老头儿握着阿廖沙的手直感慨:"当年觉得你要去中国搞情报,哪知道你是回去搞建设的。" 阿廖沙听了哈哈大笑,指着展台上的中俄合作项目说:"这不就是最好的情报嘛!" 参考资料: 环球网《刘少奇之孙阿廖沙:奔走中俄之间,没有退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