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9年,索马里向我国付了一半定金,购买了24架歼6战斗机,哪知道,战斗机交货

1979年,索马里向我国付了一半定金,购买了24架歼6战斗机,哪知道,战斗机交货后,索马里却拒绝付尾款。中国代表十分气愤,6次去追债都没有追回来,最后,一个小伙子想了一个妙招。 20世纪70年代,位于非洲之角的索马里正陷入地缘政治旋涡。这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冷战格局中如同墙头草般摇摆不定。 1969年西亚德政变上台后,索马里先依附苏联获得军事援助,却在1977年因欧加登战争与老大哥反目成仇。 失去靠山的空军陷入绝境,能正常起飞的战机不足半数,此时他们将目光投向正在改革开放的中国。 1979年6月,索马里国防部长阿里带着特殊使命飞抵北京。 谈判桌上,索方代表耍起花招,把苏联留下的苏-22发动机价格从200万抬到500万美元。幸亏中方翻译发现合同猫腻——苏联原始合同标价仅132万卢布,这才避免被狠宰一刀。 经过40多天拉锯战,双方敲定用4台发动机换4架歼-6,另购20架歼-6和6架教练机,总价3310万美元。 中国军工企业开足马力,提前半年完成交货。 26架银灰色战机跨越大洋,降落在摩加迪沙军用机场时,索马里空军如获至宝。这些仿制米格-19的战机皮实耐用,特别适合后勤薄弱的国家。 谁曾想,当1980年该支付1700万尾款时,索马里开始踢起皮球。政府推给国防部,国防部甩锅空军,空军又说归财政部管。 中国代表团7次赴索催款,次次空手而归。最离谱的是1988年,索马里竟要求免费维修战机,被拒绝后才勉强支付300万维修定金。 转机出现在维修现场,中方工程师发现这个国家的国库比脸还干净——内战导致经济崩溃,政府连公务员薪水都发不出。 眼看债务要成烂账,中方提出新方案:用渔业资源抵债。索马里近海渔场丰富,金枪鱼群密集得像移动的银矿。 1990年,两艘260吨级中国渔船首次进入这片海域,却遭遇当地商人联合压价,辛苦捕捞的渔获卖不出油钱。 关键时刻,青岛渔民出身的张强想出妙招:换3000吨级大船直运回国。这招立竿见影,大船单趟利润抵得上小船半年收入。 好景不长,1991年索马里爆发内战,机枪扫射声取代了渔船的汽笛。 中国渔船被迫撤回,维修好的战机又因缺乏保养变成废铁。更糟的是,新上台的军阀头目翻脸不认旧账,声称"旧政府的债关我屁事"。 中国外交官在枪炮声中艰难撤离时,使馆老房东追出来塞给他们一个铁盒——里面是珍藏20年的中国国徽。 这场持续12年的债务拉锯战,最终以特殊方式收场。 2004年索马里过渡政府成立后,中索达成新协议:以未来矿产开发权逐步抵偿债务。 2013年,当中国地质勘探队重返索马里时,在摩加迪沙港口意外发现当年那批歼-6的残骸——锈迹斑斑的机身上,红星标志依然清晰可见。 这场跨国追债大戏背后,藏着冷战的刀光剑影。索马里最初选择中国,既因美苏两头落空,也看准中国急需外汇。 而中国在追债过程中展现的弹性策略,既有现实考量,也体现着特殊时期的外交智慧。那些在亚丁湾劈波斩浪的渔船,那些枪林弹雨中维修战机的工程师,共同构成大国崛起的注脚。 如今在摩加迪沙街头,还能见到印着"中国援助"的贝纳迪尔医院。 这座建于60年代的建筑历经战火依然挺立,门诊楼墙面上密密麻麻的弹孔,默默讲述着两个国家跨越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而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那台用歼-6换来的苏-22发动机,仍在诉说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军工"拿资源换技术"的往事。 主要信源:(凉都高新市监——买我国战斗机不结尾款,我国七次追债无果,如今这个国家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