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来到一名日本朋友家做客,不料却在朋友家里发现一个

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来到一名日本朋友家做客,不料却在朋友家里发现一个十分眼熟的铜罐,经过一番思索,他震惊的发现这居然是国宝皿方罍流失已久的器身!为了将皿方罍顺利带回国,过程几经波折又艰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9年,在湖南桃源县漆家河,一件造型庄重、纹饰繁复的青铜器被发掘出土,因器身铭文中有“皿方罍”字样,后人便以此命名,这件青铜器高大雄伟,通体布满精美的兽面纹和凤鸟纹,既有宗教意味的神秘,也展现了古代工匠炉火纯青的技艺,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它的完整仅维持了短暂的几年,1924年,由于最初发现者生活困窘,不得不将其售予古董商,自此,皿方罍开始了长达近百年的漂泊生涯,它曾辗转于亚洲、美洲、欧洲多地,身份不明、去向不定,在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中默默沉寂,成为无数文博工作者心中难以弥合的缺憾。 值得欣慰的是,皿方罍的器盖并未随器身一同流失,1952年,这部分藏品被收归国有,随后由湖南省文管会移交至湖南省博物馆珍藏,尽管仅有器盖,但它始终被视为一件重要文物,静静等待着器身归来的那一刻,而这场“身首合一”的契机,直到数十年后才终于出现。 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赴日访问期间,受邀前往一位日本朋友家中做客,这位朋友是一位资深的艺术收藏家,家中陈设琳琅满目,正当马承源环顾四周时,一件形制特殊的青铜罍引起了他的注意,多年的研究经验,使他瞬间意识到这可能正是失踪多年的皿方罍器身,他并未贸然表露自己的惊讶,而是冷静地向主人了解这件藏品的来历,得知这件青铜器是从伦敦拍卖行购得后,马承源更加确信它的身份,他回国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比对与考证,最终确认这件器物正是国宝皿方罍的失落部分。 然而,认清身份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促使器物回归,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方面就曾多次试图通过购买或协商的方式将器身买回,但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对方收藏者不愿出售、价格高昂、国际政策限制等,多次努力均告失败,皿方罍器身的归国,始终被一道又一道现实的壁垒所阻。 更令人沮丧的是,在2001年,这件青铜器再次出现在海外拍卖市场,并以924万美元的天价成交,创下当时亚洲艺术品的拍卖纪录,这一价格虽令人震撼,却也意味着中国方面再次失去了将其带回的机会,器身的再次流失,成为文物回归征途中的一个低谷,也让公众对国宝命运倍感忧心。 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那年年底,佳士得拍卖行宣布将在次年春季拍卖皿方罍器身,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中国文博界的高度关注,湖南省博物馆第一时间组织力量,着手筹资,并联系国家文物局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最终,湖南省方面集结了约2000万美元的资金,准备在拍卖会上将其购回,然而,鉴于此前的拍卖经历,文博专家们意识到公开竞拍存在极大风险,一旦价格被哄抬,极有可能再次与这件国宝失之交臂。 于是,一项更为审慎的策略被制定:直接与藏家进行私下洽谈,以避免激烈竞价导致失败,在多方力量的配合下,湖南省派出的代表团赶赴纽约,在拍卖前夜与对方达成一致协议,顺利完成交易,这一策略的成功,不仅节省了资金,更确保了器身能够安全回到祖国。 2014年6月21日,皿方罍器身抵达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经过严密安保与专业运输,它被安全送入湖南省博物馆,当它与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器盖重新合体的那一刻,无数人为之动容,这件高达88厘米的青铜重器,终于结束了它长达近百年的分离与漂泊,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皿方罍的回归,不仅是一次文物流失的终结,更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作为商代晚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它本身就是中华工艺美学与铸造技术的结晶,其纹饰繁复、构型规整,象征着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与敬畏,而它的百年流转与最终归国,更折射出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守护,这一过程中的坚持与努力,无不体现着国家意识的觉醒与文化自信的崛起。 如今,皿方罍作为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静静地伫立于展厅中,向每一位观众讲述着它的故事,它不只是一个被金属铸造的器物,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桥梁,它的归来,是一次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信仰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