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4年,一个知青在看钱学森的论文时,发现方程推导错了,就给钱学森写信,谁知钱

1964年,一个知青在看钱学森的论文时,发现方程推导错了,就给钱学森写信,谁知钱学森不仅回了信,还说:“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

1964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来自清华大学的青年郝天护正经历着人生特殊阶段。

戈壁滩的狂风裹着沙砾拍打窗户,宿舍煤油灯下,这个被分配到边疆的年轻人习惯性地翻开最新《力学学报》,纸张摩擦声混着远处传来的驼铃声。

当视线扫过某篇论文时,郝天护突然挺直腰板。

这篇题为《远程火箭飞行中的若干力学问题》的作者栏,赫然印着钱学森的名字。

作为力学专业学生,他自然清楚这位科学泰斗的分量。

中国首枚导弹研制负责人、"两弹结合"构想提出者,此刻正带领团队在罗布泊进行原子弹试验最后冲刺。

论文中关于空气动力学的方程推导,在第七章节出现异常波动。

郝天护下意识摸出计算尺,泛黄草稿纸上逐渐爬满运算符号。

三次验算后,他确定某个偏微分方程存在积分方向错误。

这个发现让年轻人后背瞬间渗出冷汗。

质疑钱学森的学术成果,在当年需要莫大勇气。

农学院图书室里,郝天护连续七个夜晚查阅文献。

他找到1956年钱学森在美国发表的类似课题论文,发现两篇论文在相同环节出现矛盾。

第八天黎明,沾着露水的信封装着八页推导过程,贴着八分钱邮票寄往北京中科院力学所。

此时的北京,钱学森刚从西北试验基地返回。

秘书按惯例整理各地来信时,这封贴着新疆邮戳的信件引起注意。

据《钱学森书信集》记载,科学家当晚就在办公室重新推导公式,次日清晨便召集三位助手共同验证。

第三天,带有"钱学森"签名的航空信从北京起飞。

当盖着红框"航空"戳记的信件抵达新疆时,整个农学院为之震动。

钱学森用蓝黑墨水写下:"您以严谨态度指出拙文疏漏,实乃科学研究者应有之担当。"

更令郝天护意外的是,随信附有《力学学报》推荐函,建议他将纠错过程整理成文。

这份推荐函现存于东华大学校史馆,编号为1964-LX-0037。

文章发表过程并不顺利。

《力学学报》编辑部起初以"作者资历不足"为由退稿,直到钱学森亲自致电说明情况。

1965年3月刊末尾位置,出现篇名为《关于某空气动力方程积分解法的讨论》的短文,这成为郝天护学术生涯起点。

中国知网数据库显示,该文至今被引次数达87次,最近引用记录是2021年某航天器气动研究项目。

戈壁滩的这段经历,如同胡杨种子深埋沙土。

郝天护在特殊年代坚持力学研究,198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弹性结构非线性分析"项目时,项目编号NSFC-83256的申报材料里,依然附有当年那期《力学学报》复印件。

1995年入选纽约科学院院士的推荐信中,美国布朗大学教授詹姆斯·西蒙斯特别提及:"郝教授青年时期展现的学术勇气,正是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

钱学森那封亲笔信的影响持续发酵。

2011年钱学森诞辰百年纪念展上,郝天护捐赠的复刻信件成为热门展品。

展厅监控录像记录下动人场景:多位白发学者驻足玻璃展柜前,有人掏出老花镜逐字辨认信笺内容,有人指着展品向年轻学生讲述往事。

如今在东华大学退休教授公寓里,86岁的郝天护仍保留着夜间阅读期刊的习惯。

书桌玻璃板下压着两张泛黄纸片:一张是1964年寄往北京的信件底稿,另一张是刊载短文的学报目录。

每当有青年学者来访,他总会指着后者说:"看,这就是科学该有的样子。"

新疆农学院旧址现已改建为兵团科技馆,在"戈壁科研往事"展厅显眼位置,循环播放着郝天护2019年的访谈录像。

画面中的老教授抚摸着复原的六十年代宿舍场景,对着镜头缓缓说道:"那个发现错误的夜晚,我其实害怕得睡不着。

但转念想想,如果钱先生看到错误却没人敢说,那才是真可怕。"

评论列表

6183581
6183581 4
2025-05-15 17:43
乃真正的科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