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德云社的创始元老徐德亮大骂郭德纲分红不均:“一场商演,你拿40多万,分我150元,这是打发要饭的吗?”面对徐德亮的辱骂,郭德纲风轻云淡的作了回应,让对方无话可说。可是没多久他就做了一件轰动相声界的事情。 2008年的北京,德云社正处于上升期,各个分社的演出场场爆满。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德云社看似平静的表面。德云社的创始元老、北大毕业的相声演员徐德亮,突然在多个场合公开指责郭德纲分红不均,这一言论很快在相声圈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徐德亮的指控直指问题核心。他表示,在德云社一场商业演出中,身为台柱子的郭德纲能够获得40多万元的收入,而给自己这个创始元老的分成却只有区区150元。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让徐德亮无法接受。他认为,作为德云社的创始成员之一,这样的待遇简直是在打发要饭的。 这一争议很快在德云社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当时的德云社已经从最初的十几人小社团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文化企业,演出的票价也从几十元涨到了几百元。一些德云社的年轻演员私下里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发现,尽管德云社的收入在不断提升,但普通演员的基本工资并没有太大变化,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 面对徐德亮的公开质疑,郭德纲的回应显得相当平静。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德云社不是慈善机构,收入分配是按照贡献来定的。他强调,虽然徐德亮拿到的具体数额看似不高,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少。这种表态既没有正面回应具体的分配方案,也没有过多解释收入差距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风波发生前,德云社刚在北京各大剧场站稳脚跟。当时的德云社正处于转型期,从小型茶馆演出逐渐转向大型商业演出。这种转变不仅带来了更高的收入,也带来了更复杂的利益分配问题。一些德云社的老成员开始质疑,为什么收入的增长似乎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 这场分红纠纷很快超出了德云社的范围。德云社的名誉社长、德云社创始人之一张文顺也参与到这场争论中。他对徐德亮的做法表示不满,甚至一度表示要收回给徐德亮的"德"字,让他改回原名徐亮。这一表态显示出德云社内部对这次事件的严肃态度。 徐德亮的公开质疑最终导致了他与德云社的分道扬镳。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德云社内部的分配矛盾,也引发了相声界对于传统艺术商业化过程中利益分配问题的思考。一时间,德云社的发展模式、相声演员的收入状况等话题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这场风波虽然最终以徐德亮离开德云社告终,但它所引发的讨论和思考,在相声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回溯这场风波的源头,还要从一家北京茶馆说起。在那个相声艺术尚未完全商业化的年代,茶馆是相声演员们最重要的表演场所。正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茶馆里,年轻的徐亮与郭德纲相识,两人因为共同热爱相声而结缘。当时的他们都还是默默无闻的小演员,能有机会登台说相声就已经心满意足。 这对搭档的发展轨迹却在不久后出现了分岔。徐亮选择了继续深造的道路,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这个专业选择与他的相声功底可谓相得益彰,因为传统相声本就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在北大求学期间,徐亮并没有完全放下相声。每逢社团活动或是校园文艺演出,他都会登台表演,用相声为校园生活增添几分欢乐。 而另一边的郭德纲则专心致志地走上了相声表演的道路。他在各个茶馆、小剧场辗转演出,一步步积累经验和人脉。这期间,两人虽然各自忙于不同的事业发展,但仍保持着联系,偶尔还会一起登台表演。 毕业后的徐亮先是成为了一名记者,后来又投身互联网行业,很快就实现了月薪过万的收入水平。但他对相声的热爱从未减退。2002年,他拜德云社创始人之一的张文顺为师,这一举动标志着他在相声艺术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追求。那几年里,虽然本职工作繁忙,但他仍坚持参加一些德云社的演出活动。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06年。当时的德云社已经初具规模,开始在北京站稳脚跟。徐亮在这一年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辞去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加入德云社成为专职相声演员。为了表示对德云社的归属感,他将名字改为徐德亮,正式成为"德"字辈的一员。这个决定意味着他要放弃已经稳定的高薪工作,重新回到相声舞台。 在北大求学期间的经历,为徐德亮积累了不少文化资本。他的表演风格更偏向文人雅趣,这与德云社其他演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2006年,德云社在北京大学举办专场演出时,郭德纲特意安排徐德亮担任主角,自己则甘当配角,可见当时两人的关系仍然颇为融洽。 然而,随着德云社的不断发展,昔日在茶馆里结下的兄弟情谊逐渐被现实的利益关系所考验。徐德亮从互联网行业转入相声界,本以为可以在德云社大展拳脚。但现实往往不如理想丰满,当商业利益介入艺术时,昔日的知己也会因为利益分配问题产生嫌隙。这种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分道扬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