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夸夸超级军事博主“听风的蚕”。 什么有源相控阵雷达,氮化镓技术,涡扇10A等等。如果不是他我还在自卑的认为我们的军事力量还像30年前一样全方位落后于西方,特别是空军,是他用详实的数据告诉听众我们的空军和30年前相比今非昔比了。
不过刷多了他的视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他把歼-20的隐身涂层说得比德芙还丝滑,却绝口不提发动机寿命还是俄罗斯AL-31F的改良款;吹爆福建舰电磁弹射领先美国十年,评论区没人敢问“为啥舰载机还没影”。这种选择性科普,像极了健身教练只给你看腹肌照,绝口不提深蹲拉伤腰的糗事。
“听风的蚕”最擅长把参数表讲成爽文。有源相控阵雷达在他嘴里成了“电子眼透视挂”,氮化镓组件被比喻成“功率怪兽充电宝”,涡扇10A发动机是“会喘气的中国心”。军迷听得热血沸腾,真以为去珠海航展能捡到外星科技。直到某期视频说“055大驱垂发单元塞得下快递柜”,弹幕飘过一句“塞得下我双十一的尾款吗?”才把人拉回现实。
军事科普搞成单口相声有利有弊。他把雷达探测距离换算成“能从上海看清东京浅草寺的签文”,确实生动,但普通观众哪知道大气折射、地球曲率这些硬门槛?有初中生看了视频跟人打赌“歼-20能雷达锁定F-22”,被物理老师用球面几何教做人。
更绝的是他发明的“战力对比公式”。拿055的导弹数量对比美军提康德罗加级,像极了两村大妈比谁家灶台砌得长。现代海战早过了拼刺刀年代,体系作战、数据链融合、电子压制这些枯燥概念,全被压缩成“中国又双叒叕完胜”的爆款标题。评论区天天刷“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却没人问“快递签收后怎么防退货”。
话说回来,能把晦涩的军工术语翻译成网络黑话也是本事。他管隐身战机叫“天空伏地魔”,喊预警机是“云层班主任”,说电磁干扰是“赛博紧箍咒”。这种脑洞大开的解说,让军事小白也能在茶余饭后吹两句“咱们的霹雳-15导弹专治各种不服”。
但过度玩梗容易翻车。有期视频把“高超声速导弹”说成“大气层打水漂”,结果被中科院研究员留言纠正:“钱学森弹道不是小朋友玩石子!”更尴尬的是吹捧某型潜艇静音性能,画面配的却是俄罗斯基洛级潜艇下水的历史影像,军迷群嘲“下次换奥特曼打怪兽素材更带劲”。
最该警惕的是数据的美颜滤镜。他说“中国军费只有美国四分之一”,却不提购买力平价和产业链自主优势;强调“99A坦克防护全球顶尖”,避谈高原缺氧环境下的发动机功率暴跌。这种对比法就像拿手机跑分吊打友商,真用起来发热卡顿只字不提。
别误会,吐槽不是否定价值。至少他治好了不少人的“火力不足恐惧症”,让年轻人知道山东舰不是摆设。只是看着满屏“遥遥领先”的弹幕,总想起他某期说漏嘴的话:“装备差距从追赶到并跑用了三十年,从并跑到领跑可能需要更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