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刚刚宣布停战,中国便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件大事,那便是公开了新一批藏南使用地名,增补数量达到了27个,印度媒体对此惊呼,这是前所未有的动作,那么,我国此次公布的地名都位于哪里?其中又传递着怎样的信号?
藏南地区是我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最大领土,面积高达9万平方公里,在地理上这片区域北至喜马拉雅山脊,南至印度阿萨姆平原北缘,西至不丹,东与缅甸交界,在主权归属上,藏南地区属于我国西藏的一部分,行政上则划分为不同县市,具体包括山南代管的错那市东南部、隆子县东部,林芝市下辖的墨脱县南部、察隅县西部大部分,另外西北部还有小部分属于朗县和米林县。由于这里地处喜马拉雅山迎风坡,雨热充足,土壤肥沃,因此有着“西藏江南”之称。 虽然我国对藏南有着区划管理,但目前藏南大部分面积仍被印度非法控制,为了将占领的藏南造成既定事实,印度在1987年公开宣布成立所谓“阿鲁纳恰尔邦”。
而我国则在2017年便开始公开宣布对藏南地区的增补地名,首批只有6个,第二次间隔时间长达4年,直到2021年公布第二批增补数量为15个,第三批是2023年,数量为11个,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我国还将米林和错那撤县立市,进一步强化了对藏南地区行政区的治理效能。紧接着2024年公布第四批,数量最多,达到了30个,今年五月又一次公布第五批公开使用地名,数量是27个,这次是涉及错那、墨脱、察隅、隆子四个藏南地区主要行政区,包括山口、山峰、居民点、河流、湖泊。错那市最多,达到了11个,墨脱县9个,察隅县6个,隆子县最少,只有1个。这些地名在地图上进行了清晰标注,像嘎玉日、罗布雍错、翁拉、宁素日等,都位于藏南南侧与印度阿萨姆平原边缘一带。相较于此前在藏南东侧南侧仅标注的达旺、德让宗、邦迪拉、瓦弄等几个主要地名外,此次新增补的地名,进一步在地图上填充了多处“空白”。
我国通过这种增补地名的方式,可逐渐形成从命名到行政规划再到实际治理的递进链条。要知道这些地名作为主权符号,具有特定的地理定位、方向和方位,且具有强烈的指向性、社会性、稳定性、继承性等特点,通过这种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国际社会持续宣示藏南属于中国这一明确信号,通过细致规范藏南地区各山川河流居民点的标准化名称,可有效冲击印度通过成立所谓“阿鲁纳恰尔邦”,而刻意塑造的非法行政架构,随着增补地名的不断增加,逐步修改国际地图对藏南地区的错误标注,可对印度非法占领的藏南地区进行有效的空间挤压,同时也可削弱印度在国际上的舆论优势,有助于为后续中印边界谈判提供更多法理依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布第五批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大概率早就规划好了,但巧合的是却赶在了印巴宣布停火后不久,在此次印巴4天的较量中,歼10C大放异彩,成功击落印度此前宣传的可对抗歼20的 “阵风”战斗机, 由此也暴露了印度在军事上的缺陷和战略短视。
很多人认为,在印度挫败后选择停战,又遇中国增补藏南地名,很可能产生联动效益,给印度形成更大的战略威慑。虽然印巴已经停火,但局势尚不稳定,双方都在相互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并且此次是在美国的斡旋下达成的全面停火协议,可见在此次事件中,也有美国的身影。由此也反映出印巴历史矛盾和印太地缘博弈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此次公布藏南地名,也可视为在美印试图加强地缘联动背景下,我国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施的 “低成本、高杠杆”策略,可有效对冲“印太战略”的地缘围堵,时机选择可以说十分合理。 未来,随着地名标准化与边境治理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在藏南问题上的主动权也将得到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