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667年,14岁的康熙刚亲政十天,鳌拜便因正黄旗与正白旗争夺土地之事,奏请处死

1667年,14岁的康熙刚亲政十天,鳌拜便因正黄旗与正白旗争夺土地之事,奏请处死第二大辅臣苏克萨哈。康熙暗思,朕刚亲政,鳌拜就拿顾命大臣开刀,这不就是杀鸡给朕看嘛!

顺治皇帝去世时,给儿子康熙安排了“四大护法”: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选择辅政大臣,对于皇权稳定至关重要,这点顺治深有体会。顺治继位时,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辅佐政务,害得顺治差点丢了皇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孝庄太后在选择辅政大臣时,也是用了心的,目的自然是维护皇帝的权威,确保局势稳定。

看过影视剧的朋友都知道,这四人里面,鳌拜是个大坏蛋,总是倚老卖老,欺负小皇帝。

事实也确实如此。经过几年的折腾,这四个人的势力和地位反倒变了位置,原本居于末位的鳌拜反倒成为了权力最大的人。自从鳌拜做大后,便开始藐视群臣,就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朝中事无大小,任免官员、实施政策等,都事先在鳌拜家中先议定好,然后再通知康熙实行,这就等同于让康熙当了傀儡。

说起这“四大护法”也挺有意思,真是各有各的特点。

鳌拜盛气凌人,居功自傲,处处越位专权。

遏必隆是个墙头草,谁势力大就听谁,看似完全没注意。

索尼辈份最高,但是因为年纪最大,已经斗不过鳌拜这样的生猛后浪,没几年自己就病死了。

剩下一个愣头青苏克萨哈,没事就喜欢跟鳌拜对着干。

这种局面要是放在东汉后期,持续发展下去就是权臣当道,皇帝早亡,国将亡国的结局。

聪明的孝庄太后见鳌拜势力增长过快,于是做出了联姻索尼的决定,让索尼的孙女当上了康熙的皇后。

鳌拜听闻,气急败坏地说:“若将索尼家的女儿立为皇后,必然要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为皇后之理?”

鳌拜啥意思呢?就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呗。

1665年,孝庄顶着压力,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册立为皇后,又将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也同时召进了宫。

索尼这个老狐狸捞到了好处,这才同意出山帮康熙对付鳌拜,在临终前,留下了儿子索额图,而且上奏请求康熙帝亲政天下。

康熙当时并没有马上同意,可是有了索尼这么振臂一呼,自然就得到了索党的支持。也正是在索尼去世后不久,康熙终于顺利地亲政了。

说回辅臣这事,自从成为辅政大臣后,索尼基本上就以生病为由,退居幕后,在家静养。这样一来,朝堂争斗实际上就是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之间争权夺利。苏克萨哈与鳌拜其实是儿女亲家,但是他们的关系十分不睦。

苏克萨哈原本是摄政王多尔衮的人,所以,尽管身为辅政大臣,却并不受待见。最重要的是,苏克萨哈手里又没有兵。

康熙五年,鳌拜下令在京城进行正白旗与镶黄旗的换地,户部尚书苏纳海和总督朱昌祚立刻上书反对。鳌拜觉得,这俩人胆大包天,一定是和苏克萨哈串通起来,合着伙地与他作对。于是,鳌拜当机立断,把这两个人处死了。

第二年,苏克萨哈做了一件事,直接触了鳌拜的逆鳞。他当时请求康熙亲政,并且表示可以放弃手中的权利。

苏克萨哈这么干,就是让鳌拜尴尬了。毕竟两个人都是顾命大臣,倘若苏克萨哈交出权力,鳌拜还有什么借口把持朝政?

愤怒至极的鳌拜,罗织了久蓄异志、心怀奸诈、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条罪状诬陷苏克萨哈,拟将其凌迟处死、族诛。他逼迫康熙把苏克萨哈全家赐死,这场权力的斗争,几乎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14岁的康熙刚刚亲政,没想到鳌拜却给自己这么一个下马威,倘若如了鳌拜的心意,他这个亲政还有意义吗?于是,康熙驳回了鳌拜的请求。

鳌拜毕竟做了大清话事人已经七年有余,他甚至都没想到,康熙竟然会驳回他的请求。几天后,鳌拜出了大招,直接集合了十多位官员,不余遗力地弹劾苏克萨哈,大有必须置他于死地的架势。

尽管康熙不同意,可是依然没有拦住鳌拜对苏克萨哈动手。但是,鳌拜却大胆矫旨,绞死了苏克萨哈,彻底剪除了这支反对力量。

苏克萨哈以为胜券在握,而皇帝羽翼未丰,哪里来的资本去对抗鳌拜呢?康熙既恨鳌拜跋扈,又怪苏克萨哈不给力。

所谓胜者王,败者寇。后来,康熙在捉拿鳌拜时,展示了文韬武略和胆识过人。所谓皇权,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真正的权力始终在皇帝的掌握之中。

扳倒鳌拜意义深远,康熙不光打倒了权臣,也结束了孝庄幕后操纵国政的局面。从此,大清国的国政只由康熙一个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