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苏振华逝世1979年2月7日 (农历正月十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苏振华逝世。 1979年2月7日,北京的冬日仍寒意料峭。这一天,开国上将苏振华因病离世,终年67岁。一代将星的陨落,让无数国人为之哀恸。 八天后的2月1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庄严肃穆,苏振华的追悼大会在此举行。华国锋亲自主持,邓小平站在台前,神情沉重地宣读悼词。台下坐满了苏振华的战友们,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送这位老战友最后一程。 在众人之中,最为悲痛的莫过于苏振华的妻子陆迪伦。这位比丈夫小24岁的女性,此刻不仅失去了相伴19年的挚爱伴侣,还要在未来的日子里独自抚养六个孩子。值得一提的是,这六个孩子并非她亲生,而是苏振华与前妻孟玮所生。但陆迪伦从未将这视为负担,多年来视如己出。 回望25年前,1954年春,苏振华刚调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意气风发地开始了海军建设生涯。次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事业达到了顶峰。当时谁能想到,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会在十几年后遭遇人生的大起大落? 1969年,政治风暴席卷全国,苏振华突然被解除职务,下放到农场接受劳动改造。面对如此巨变,33岁的陆迪伦没有丝毫犹豫,主动申请陪丈夫一同前往。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她不仅承担了自己的任务,还尽力分担丈夫的劳动份额。每当看到苏振华因过度劳累或精神压力而憔悴不堪时,陆迪伦总是默默揽下更多的活计。 "比起看着他受罪,我更愿意自己吃苦。"她后来这样回忆道。正是这份真挚的情感和坚韧的陪伴,让苏振华在逆境中坚持了下来,也让他的六个孩子对这位继母充满了感激之情。 1960年,48岁的苏振华与24岁的陆迪伦步入婚姻殿堂时,很多人对这段婚姻持怀疑态度。毕竟年龄相差24岁,且苏振华背负着两段失败婚姻和六个孩子的负担。但正是萧劲光将军的一席话,打消了苏振华的顾虑:"自古以来,老夫少妻的婚姻多的是。只要你心诚,金石为开,婚姻的闸门自然也能打开。" 1936年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里,一个目光炯炯的青年正埋头苦读。他叫苏振华,曾经的湖南贫农子弟,如今已是红军中的骨干力量。毛泽东在视察学校时,看到这位出身贫苦却勤奋好学的军人,不禁赞叹道:"苏振华同志是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 这样的赞誉来之不易。翻开苏振华的人生卷轴,1912年,他出生在湖南平江县一个贫困农家,作为家中第七个孩子,被唤作"苏七生"。"振华"这个名字,是他投身革命后才起的。在那个年代,贫困如影随形地笼罩着苏家。仅仅6岁,小七生就必须下田劳作,帮家里减轻负担,童年的他与读书识字无缘,每天面对的只有无尽的农活和看得见头的贫穷。 10岁那年,苏振华的命运再添阴影——奶奶和父亲相继离世。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母亲肩上。为了改变家境,苏振华的五哥毅然加入北伐军,却在1926年的南昌战役中牺牲。得知这个消息后,年仅14岁的苏振华并未告诉母亲,而是选择了自己也投身革命,加入了少年先锋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深深植入了一个信念: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为穷人谋出路。 1928年,平江爆发武装起义。16岁的苏振华闻讯赶去,急切地向红五军长彭德怀表达了参军意愿。面对这个朝气蓬勃却年纪尚小的少年,彭德怀心生怜惜,婉言拒绝。这次被拒并未打消苏振华的革命热情,第二年,他回乡参加了游击队,并在1929年8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机会总会眷顾有准备的人。1930年,彭德怀率红军重返平江,这一次,苏振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红军,并在当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此,一个农家少年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 在随后的岁月里,苏振华参加了多次反"围剿"战役,因作战英勇被授予三等红星勋章。他还经历了长征、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的洗礼,在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振华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1948年,他在淮海战役中负责阻击和围歼黄维兵团,为这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1月,他率部解放贵阳,剿灭了国民党残余武装和盘踞在大西南的土匪,帮助当地民众恢复经济和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