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由于敌人太多,排长便下令撤退,一个小战士却没

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由于敌人太多,排长便下令撤退,一个小战士却没有听到:“排长,鬼子上来了,打不打?” 1945年,抗日战争快要结束,八路军在太行山区一条公路上埋伏日军运输队。本想着打个漂亮的伏击战,可敌人援兵来得太快,人数多得吓人,排长一看情况不对,赶紧喊撤退。可就在这乱糟糟的枪声里,一个小战士没听见命令,愣是站在那儿,眼瞅着鬼子冲上来。他会咋办?是转身跑,还是拼了命打下去?这个瞬间,真把人捏了把汗,接下来到底发生了啥,值得一探究竟。 一个普通小战士的来路 赵友金,1927年出生在山西太行山区的一个穷村子。家里种地为生,日子紧巴巴的。1937年抗战爆发,他才10岁,就亲眼看到日军进村烧房子、抢粮食,那场面让他从小就恨透了鬼子。1940年,日军占了他家村子,老爹被抓走后就没音讯,剩下他和妈妈带着弟弟妹妹躲进山里,吃野菜啃树皮,硬撑着活下来。这段日子在他心里埋下了火种,攒着劲儿想报仇。 1944年春天,17岁的赵友金听说八路军在附近打鬼子,啥也没多想,告别家人就跑去参军。山路不好走,他走了好几天才找到部队。因为年纪小,开始没让他上战场,而是干后勤,扛粮食、运弹药。活儿累得要命,可他从不吭声,干完还找老兵学打枪。没仗打的时候,他就拿根破枪练瞄准,手脚笨拙但劲头足。两个月后,前线缺人,他终于被调上去,分到一支旧步枪和几发子弹。那枪他擦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出岔子。 训练时,赵友金拼了命地练,晚上别人睡了,他还在靶场摸黑打枪。枪法慢慢准了,战友都说他有股狠劲。1945年初,他算是个能上战场的兵了,攥着枪等着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1945年夏天,八路军得到情报,日军有支运输队要经过太行山区的一条窄路,赵友金他们连队奉命去设伏。计划很简单:打乱车队,抢物资,能跑就跑。那天部队埋伏在路两边,武器不多,就几挺机枪加手榴弹。赵友金跟着大伙儿等着,盯着远处看车队啥时候来。 日军车队一出现,八路军就动手了。先炸翻了头车,后头的卡车乱成一团,鬼子跳下来还击。赵友金开了几枪,打倒俩敌人,准头还不错。开头挺顺利,可没多久日军援兵就到了,人数比八路军多好几倍,枪声密得喘不过气。排长一看顶不住,喊着让大家撤到后山去。 可赵友金这边正打得起劲,枪声太大,他压根没听见撤退的命令。等他发现身边没人了,鬼子已经离他几十米远。这时候他有两个选择:跑,或者接着打。他没跑,找了个高点继续开枪,能打一个是一个。子弹打光了,他肩膀还中了一枪,疼得倒在地上。鬼子越逼越近,他抓了块石头打算拼到最后。关键时候,战友回来接应,总算把他拖回了山里,靠着地形甩掉了追兵。 抗战胜利后,赵友金没回家,接着在解放军里干。1948年底到1949年初的淮海战役,他带个小队去搞乱敌人的炮兵阵地。夜里摸过去,炸了几门炮,帮主力部队开了路。那仗打得凶,他冲在前面,炮弹炸得满地响,他也没退。 1949年4月渡江战役,他又当先锋,坐小船过长江。江面上全是炮火,他第一个跳进水里,带着人冲上岸,用刺刀和手榴弹干掉挡路的敌人,给后头部队抢了个立足点。这两次仗打下来,他的名字在部队里传开了。 1955年,部队开始评军衔,赵友金28岁,拿了个上尉,算是对他十多年拼命的肯定。和平日子来了,他没闲着,把打仗的经验教给新兵,讲得接地气,大家都服他。他的故事后来进了部队的记录,成了后辈嘴里常提的老兵样板。 赵友金这辈子,从小村子走出来,扛过枪打过仗,硬是在生死关头站住了脚。那次伏击战,他没听见撤退令,愣是没跑,差点把命丢了。你说换成是你,鬼子冲上来的时候,腿软不软?是拼一把还是掉头跑?这事儿想想就让人心跳加速,留言说说你的想法吧,看看你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