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750年,乾隆皇帝病重。太医们面露惊恐,束手无策。这时,一位乡野郎中被召进宫中

1750年,乾隆皇帝病重。太医们面露惊恐,束手无策。这时,一位乡野郎中被召进宫中,他为乾隆把过脉后,突然哀声道:“没救了,没救了!” 乾隆闻言不怒反笑,亲自道:“好一个神医,赏,重赏!”

其实这名叫黄元御的乡野郎中并非寻常郎中,而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奇人。他本是个读书人,志在科场,却因一场耳疾,被庸医误治,导致左眼失明,一生抱负化为泡影。

自此他弃儒从医,誓要匡正药道,少让悲剧重演。多年求医问药,黄元御医术大成,名声远扬。

就在此时,北京紫禁城里传出一个噩耗:乾隆皇帝身染重疾,太医们束手无策。

多年积劳成疾,乾隆这次确实病得不轻。头昏脑涨,气短乏力,连日不能朝政,这在皇帝身上可是大事。一时间,朝堂上下人人自危,生怕皇帝不治身亡,那自己的小命也难保。

太医们见乾隆病情反反复复,愈发不敢乱说话。奏疏都捏着汗,生怕一句错词触怒圣上,那可就小命不保。乾隆也看出,就算杀头也无济于事,这病必须要好好治。

于是他下旨,不追究太医的责任,只求能尽快治好自己的病。太医们稍安心,齐心商议皇上病因。但面对这样反复无常的症状,他们也毫无头绪。

这时,一个太监出来推荐民间有位神医黄元御,不管什么病,他都能治。这太监以前有见识过黄元御的医术,对他极为信任。

得到太监的建议,乾隆也不确定这个乡野郎中是否真有两把刷子。毕竟皇宫里收的是天下最好的御医,他们都无计可施,一个外来郎中能奈何什么?

但是现在自己穷途末路,也只能试试看了。乾隆便派人带着金银珠宝,前往山东郡请黄元御进宫行医。

其实,乾隆心中对黄元御的医术还是抱有疑虑的。于是决定先试探试探,见黄元御之前,让一个宫女假扮自己躺在龙床之后。

黄元御并不知晓这出戏码,只觉得今日一见圣驾,紧张之极。他整理仪表,净手后小心翼翼探手过帐,察看“乾隆”的脉象。

在诊脉过程中,黄元御眉头愈皱愈紧。过了半晌,他猛地收回手,对着帐中跪下哀叫:“这......龙体是凤脉,实在没救了!”

一时间,在场众人都大惊失色。这个乡野怪医,居然敢断言皇上必死无疑,岂不是当场就要被斩了?

正当太监们准备捉拿黄元御之时,帐中传来一阵响亮的笑声,乾隆亲自掀开帐帘现身:“好个黄大夫,不负盛名!你果然有些真本事,来来,朕亲自给你把脉!”

原来刚才乾隆故意安排这个戏码,就是想试探黄元御的医术到底如何。他不仅没有怪罪黄元御冒犯,还大加赞赏他的医德医术。

见黄元御确实是真才实学,乾隆这才放心让黄元御给自己诊治。黄元御再次仔细把脉,很快看出了皇上积劳成疾的病因。

原来皇帝平日进补太多,药性太重,导致体内积聚了过多毒素。黄元御为乾隆开了几副解毒祛火的方子,只要先清理体内药毒,调理阳气,就可痊愈。

乾隆吃了黄元御的药,果然泻出大量淤积,身体感觉清爽很多。再经过调理,这场大病总算是好了。

乾隆对黄元御赞不绝口,封他为御医留在身边。不久皇帝又染上热毒风火症,烦躁难安,如厕时也很痛苦。黄元御给他开了简单方子,嘱咐忌口静养便可。

只是乾隆爱美食,平日饮食无节制,自己不好直接规劝。黄元御灵机一动,奏请乾隆与皇后同居百日。皇后素来俭朴,这样可使皇上节制饮食。

乾隆听从了他的建议,同皇后静养百日,热毒症也痊愈。见黄元御医术高强,又识大体,乾隆对他倍加信任。

黄元御本就是学医助人的心志,进了宫后见识了权贵们勾心斗角的嘴脸,于心难安。再者他年轻时眼睛被误治,身体就一直虚弱。宫中的应酬让他更觉疲倦。

不久,黄元御便上书乾隆,请求回乡故里。他想在余生撰写医书,把经验心得传承下去。乾隆对黄元御的为人及医德都很欣赏,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黄元御出宫后,在故乡静心编撰医书。他字字斟酌,共完成医书98卷,字数近10万。可他毕生心血编写医书,也耗尽了身子,54岁便返回西天,为医学事业留下瑰宝。

而乾隆为嘉奖黄元御的医德与医术,还亲书“妙悟岐黄”四字,挂于太医院之内,褒扬他的贡献。每每看到这几个大字,太医们无不景仰,激励自己当以黄元御为榜样,修医问药,造福苍生。

黄元御一生坎坷,却不改初衷,坚持走上为民除疾苦的道路。他医衷中国,将心力倾注医书编撰之中,虽然早逝,但他的心愿得以继续。

正如他少年时所作诗句“平生不爱云和雨,唯喜春风抱满怀。” 黄元御的春风,已化为千古绵绵的暖流,感动着无数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