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都怎么了?没苦硬吃,好好的一盘盘食材,非要倒在一起,做成“大席折菜”,大锅炖起,想重新品尝以前的味道,这是没苦硬吃,还是味蕾在深切怀旧中? 我以为三姨家的三老表喜欢吃“大席折菜”只是个例,没想到表嫂给我转了几条徐州人做“大席折菜”的视频,点击量还挺多。 一个叫行哥的,在徐州二院门口摆起了大盆,里面有丸子、蒜薹、红烧肉、藕片、千子、花生、牛肉、海带.......高度还原大席的剩菜,还在里面倒了一些白酒,就差“一些口水、几个烟头”了,看着一大盆蔚为壮观。 “大席折菜”很热销,一个小时竟能卖掉300多斤,真让我开了眼界。 看来,怀旧的,不止三老表和我。 60后、70后对冬天的“大席折菜”再熟悉不过了。 以前农村办喜事,左邻右舍都跟着沾光,因为有折菜吃。 平时关系不睦的邻居,靠着一盆折菜,关系也能得以改善。 农村办大席,都喜欢选择在寒冬腊月,一是农闲、过来帮忙的多;二是菜品好放,大席剩下的菜,可以折在一起,不会坏。 以前都是在家里搭锅垒灶、扯篷借桌凳办席面,万事俱备后,几口盛折菜的大缸是必须的,有荤素冷热分开放的,也有混在一起的。 喜事结束后,主家会根据邻里家庭情况、亲疏远近,给各家送过去,一则感谢大家那几天的帮忙,二来让大家分享一下喜气。 那时都穷,大冬天的没啥吃的,一大盆折菜,是不可多得的乡间美味,里面如同一个藏宝盆,经常能找到意想不到的美味,红烧肉、肘子皮、肉丸、虎皮蛋饼、大块牛肉、鸡翅等,经过“酒水、口水、混合汤汁”几天混合发酵的折菜,更入味,更好吃,真是每个孩子难以抵抗的饕餮盛宴。 折菜里荤的抢完了,再抢鹿角、豆皮、藕片、豆腐、木耳、花生米、千子,素的也吃完了,汤汁还是舍不得倒掉,放点粉条子、豆腐、煎饼,继续炖,真能把折菜的吃干榨净,全吃进肚子。 记得以前,近房、邻居家办喜事后,课堂上想想都很美,因为能吃大席,还能吃几天的折菜,想到混在一起、酸咸鲜辣的一大锅,经过混合发酵后的特殊风味,上课都精神十足,下了课 ,更是飞毛腿一样跑回家中,口水流了一路,回到家连汤带水的猛吃。 几十年前,大席折菜为什么这么好吃? 主要是当年穷,肚子少油水,可能还与食材、烹饪方式有关系。 以前,农村办一次红白喜事,鸡鱼肉蛋都是要提前预备的,公鸡、猪、羊都是自家养的,鱼是大运河、房亭河撒的,蔬菜是自家种和市场采购的,豆油是自己轧的,花椒、五香粉、胡椒、大料这些干货都是提前预备的。 食材好,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汁原味,烹饪出的菜肴也自然口感鲜美,比如一头养了一两年的跑地猪,做出的红烧肉、四喜丸子、炒里脊,那是什么味?——用徐州话说,那是“真得味!” 农村大席都是大锅大灶,火候足、佐料足,舍得放油,菜肴能迅速受热,锁住水分和营养,调料能够充分融合,相互作用,使味道更加浓郁醇厚,形成独特的香味。 像徐州一带,口味重,厨子都是本乡本土的,懂得如何能刺激味蕾,让人吃了大呼叫过瘾。 我三姐夫就会做大席,但他在自己家里基本不做饭,说家里佐料太少、锅太小,火也不行,他发挥不出来。 大席折菜,也只有在露天大锅,架起大火,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才能有以前的味道。 唉,“真得味”的大席折菜,儿时不可磨灭的美食回忆! 下次回徐州,得让三老表带去找“大席折菜”吃,找不到,开车回农村,挨着村找办喜事的,非找到不行![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