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6年,中南大学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一天,突然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与职务的神秘军

1956年,中南大学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一天,突然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与职务的神秘军人带走。在军人的看管之下,王明健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之后他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整整销声匿迹了30年。 王明健,1933年6月出生在湖北南漳县,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地方。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家境普通但他学习特别刻苦。1952年,他考进中南矿冶学院,学的是采矿与冶金专业。那时候国家正缺技术人才,他成绩好,脑子活,老师同学都挺佩服他。大学几年,他不光埋头读书,还搞科研、帮农民解决技术问题,眼看就要毕业为国出力,谁也没想到会突然“失踪”。 1956年5月,毕业前一天,系里让他去校长办公室。他去了,见到两个穿便装但气场很足的陌生人。校长交代几句就走了,留他面对这俩人。其中一个递给他一份文件,上面写着“绝密”。文件里要求他去个秘密地方,参加国家任务,从此跟外界断联系。王明健没犹豫,签了字。那晚他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坐上一辆黑色轿车,彻底离开校园,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离开学校后,王明健先被送到北京,跟苏联专家学核工业技术。那会儿正赶上国家急需核武器技术,他每天泡在书堆和实验室里,学得废寝忘食。可1959年中苏关系闹翻,专家撤了,技术也断了线。他和同事们只能靠自己摸索,填补空白。后来他被派到广东翁源县下庄水冶厂,负责给原子弹提炼铀原料。厂里条件差,设备老,材料缺,他带着团队硬是咬牙干下去。 在水冶厂,王明健干得最牛的事是发明“简易炼铀法”。因为缺不锈钢、塑料这些防腐材料,他就用本地能找到的东西,结合专业知识,搞出个简单又高效的法子。他带队生产了71.3吨重铀酸铵,占全国“简法炼铀”总量的67%。这批原料直接撑起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1959年,他还因为实验爆炸受了辐射伤,可照样坚持指挥生产,被人叫“原子弹燃料之父”。 王明健这30年,不是没代价的。他跟家人彻底断了联系,家里人一度以为他死了。工作环境恶劣,辐射伤了他的身体,但他从没抱怨过。国家看在眼里,1959年给他“全国先进生产者”,1977年“基建工程兵先进生产者”,2008年又得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可他自己特低调,总说:“国家需要我,干啥都值。” 1995年退休后,王明健终于能喘口气。1996年,他回了趟南漳县,40年没回家,跪在奶奶墓前,心里估计五味杂陈。晚年他定居广东韶关,还是关心科研。2020年7月7日,他在韶关核工业四一九医院去世,87岁。他这一生,真没白活。 王明健的故事,不光是他一个人的经历,更是那一代人的缩影。为了国家,他们啥都能豁出去。如今核工业牛了,但这些默默干活的人不能被忘了。他们没啥豪言壮语,就是实打实地干,才有了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