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年,上海头号大佬杜月笙去锦江饭店吃饭,排了 2 小时队都没轮到他,他刚要发火,一个女人走过来问:“先生,请问我们小店哪里得罪您了?”杜月笙的火一下子就没了,还主动拿出 30 万大洋帮锦江饭店扩大店面。 杜月笙,1888年出生在上海浦东,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父母就没了。14岁开始混水果行当学徒,后来投身青帮,靠着脑子活络、人脉广,一步步爬上来。1925年,他跟黄金荣、张啸林搞了个“三鑫公司”,专门干鸦片买卖,赚得盆满钵满,还当上了法租界商会主席。到了1935年,他已经是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手握大权,商界、黑道、慈善圈都有他的影子。不过,他靠鸦片发家,这点一直让人议论纷纷,有人敬他手腕高,有人骂他心狠手辣。 那天,他带着一帮随从去锦江饭店吃饭,本以为自己名号一亮,谁敢让他等?结果硬生生排了两小时,脾气上来,眼看就要砸场子。这时候,一个女人站了出来,彻底扭转了局面。 这个女人叫董竹君,1900年出生在上海,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13岁那年,她被卖进青楼,卖艺不卖身,硬是熬出一条路。1914年,她在青楼认识了个革命党人夏之时,两人跑了出去,还结了婚。她跟着夏之时去了日本留学,1917年回国后住在四川。可惜婚姻不顺,1929年两人散了,她带着四个女儿回到上海,靠自己打拼活下去。1935年,她开了锦江川菜馆,也就是后来的锦江饭店,凭着一手正宗川菜和靠谱经营,愣是成了上海滩有名的女老板。 锦江饭店那会儿生意火得不行,川菜麻辣鲜香,服务又周到,每天门庭若市。杜月笙去那天,人多得挤不动,排队两小时没轮到他,也难怪他火大。但董竹君出面后,事情就变了样。 董竹君听说门口有大人物不高兴,赶紧出来看看。她没慌也没怕,就问了句:“先生,请问我们小店哪里得罪您了?”这话听着简单,其实厉害得很。先是放低姿态,认了个软,让杜月笙觉得有面子;再说“哪里得罪您”,把问题抛回去,显得真诚又聪明。杜月笙本来一肚子气,但这句一出,他反倒不好意思发作。结果他不仅没砸店,还问董竹君缺不缺钱扩店。董竹君说缺但不敢随便拿,杜月笙大手一挥,直接甩出30万大洋,说是为了以后吃饭方便。 这30万大洋在1935年可不是小数目,普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杜月笙这么干,一半是给面子,一半也可能是想拉拢董竹君,毕竟她在上海商界有点名气,饭店又是人来人往的好地方。 有了这笔钱,锦江饭店没多久就扩建了。新店面大了三倍,能坐几百人,装修也上档次。不过,饭店能火,不光靠杜月笙的钱。董竹君管得严,每道菜她都亲自尝,麻辣味儿得正,服务员也训练得客客气气。生意好到不行,后面想吃饭还得提前好几天订位子。杜月笙后来常去,每次董竹君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端上水煮鱼、回锅肉,他也挺欣赏她的本事。 但锦江饭店不只是个吃饭的地儿。董竹君还有更大的格局,她悄悄用这地方帮革命党做事。地下党常在这儿接头,她也掏钱支持过不少活动。她从青楼出来的苦命人,却想着国家大事,这点比很多人都强。 杜月笙呢,1935年正是他风头最劲的时候。除了鸦片生意,他还插手政治,搞慈善,抗战时也出过钱出力。但他青帮的底子在那儿,鸦片这玩意儿害人,他手上也不干净。有人说他仗义,有人说他心黑,评价两极化。后来抗战爆发,他跑去香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没回来,1951年在香港病死,63岁。他这辈子风光过,也争议不断。 董竹君比杜月笙活得长。新中国成立后,她把锦江饭店交给国家,变成了国营企业,专门接待外宾。她自己慢慢退出生意场,转去做公益。1997年,她在北京去世,活了97岁。从青楼到商界,再到支持革命,她这一生跟中国近现代的乱世绑在一起,算得上个传奇。 杜月笙为啥掏30万?说是仗义也好,说是投资也行。他在上海混,讲究个面子,董竹君给了他台阶,他自然得回点啥。加上锦江饭店位置好、人流量大,他可能也想借这机会搭上董竹君这条线,多个朋友多条路。不过,他这人做事向来不简单,背后有没有别的打算,谁也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