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公共交通面临严重的燃油短缺问题。当时全市公交车辆仅75辆,且多为抗战后拼凑修复的美式大道奇卡车,依赖进口汽油运行。为应对能源困境,北京市公共汽车公司修理厂副厂长朱临带领团队开展“以煤代燃”技术攻关。1950年4月,他在T234大道奇车上成功研制出煤气发生炉,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定型为“五一式煤气炉”,于1951年劳动节正式投入使用。 “五一式煤气炉”以烟煤为燃料,通过气化反应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气体驱动汽车。相较于木炭燃料,其燃料成本降低26%以上。这一数据源于北京市公交公司1951年的运营统计:木炭车每百公里燃料成本约为旧币12万元,而煤气炉车仅需8.9万元。 至1953年,北京市公交系统改装“五一式煤气炉”车辆达130辆,占运营车辆总数的60%,年节省汽油约200吨。这一技术迅速推广至全国,1951-1955年间,上海、天津等城市共改装煤气炉汽车3000余辆,为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交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