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推动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耦合发展

□叶超高超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引擎,肩负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为两大区域的战略联动乃至耦合指明了方向。耦合是更紧密的联动、合作乃至共生关系。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亟须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深化科技创新、探索差异化政策,推动两大区域耦合发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是推动区域耦合发展的关键。两大区域应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动跨地区投资、财税共享等利益分配机制创新,完善共建共享、协作配套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应立足全球生产网络和现代产业分工的要求,推动城镇间产业整合与园区共建,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协作机制。强化不同城市间的产业协同、人才往来和信息共享,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区域发展格局。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是区域耦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两大区域应加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合作,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通过建设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鼓励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创新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构建高效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框架是战略耦合的重要保障。通过推动交通扩建、能源和信息网络建设等重点工程,促进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经济效率。进一步深化市场一体化进程,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与监管体系,降低企业跨区域运营成本,推动区域经济活力持续释放。建立健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跨区域流动与创新创业,为区域耦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当前,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应积极探索差异化区域政策,完善核心地区协调发展机制。通过财政拨款与社会捐赠设立区域发展基金,配套地区税收返还与转移支付政策,支持欠发达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稳定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面向“十五五”,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应聚焦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区域联动发展路径,通过政策多领域协同发力,推动产业协同、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支撑区域跨越式发展。通过连贯、成体系的战略部署,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实现区域内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还应加强区域间政策协调,探索跨区域统筹基本公共服务互惠共享制度,着力打破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建立与完善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统一管理和协调机制,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做好先行和示范。

(叶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