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徐静斐去探望生病的父亲徐悲鸿。看到28岁的继母廖静文吃窝头就咸菜,顿时大怒:“我爸每月有300工资还卖画,你却在这吃窝头,你装可怜给谁看呢?” 徐静斐,一个在母亲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女孩,对于自己的父亲徐悲鸿和继母廖静文的印象,总是带着几分复杂。 她的母亲,蒋碧薇,从未停止过对徐悲鸿的诋毁,将一切不幸都归咎于这段师生恋,并且声称徐悲鸿对自己和女儿的冷漠,是他们生活困苦的根源。 徐悲鸿,一位饱受争议的画家,其艺术生涯和私生活常常成为外界讨论的焦点。尽管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被广泛认可,他的私生活却充满了坎坷。 在离开蒋碧薇后,他与小他28岁的学生廖静文结婚,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廖静文不仅年轻美丽,还深深地爱着徐悲鸿,愿意为他放弃科学家的梦想,只为在艺术的道路上陪伴他。 1951年,徐静斐得知父亲重病,特地从远方赶回,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她渴望与父亲和解,另一方面,对于继母的偏见让她难以平静。 徐静斐的到来,本应是一个温馨团聚的场景,但现实却远非如此。进入家门的一刻,她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廖静文,这位年轻的继母,正孤独地坐在破旧的木桌前,吃着最简单的窝头和咸菜。 徐静斐的心中涌起了无名的怒火,她无法理解,为何在父亲拥有固定的工资和画作销售收入的情况下,廖静文还要过如此清苦的生活,对着廖静文大喊:“我爸每月有300工资还卖画,你却在这吃窝头,你装可怜给谁看呢?” 面对徐静斐的指责,廖静文并未多言,只是轻轻一笑,那笑里包含了太多的无奈和辛酸。徐静斐却误会了这一笑,认为是对自己的轻蔑和嘲讽。 在她看来,这一切不过是廖静文在自己面前的一场表演,是她为了隐藏自己的贪婪和虚伪。 然而,事实的真相远比徐静斐想象的复杂。徐悲鸿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的所有收入和积蓄几乎都用于了医疗费用和收购流失海外的珍贵画作。 他对艺术的执着,让他不顾家庭的贫困,也不愿意让自己的作品永远流失于外。 在这样的背景下,廖静文的节俭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出于对家庭和徐悲鸿的深深爱护。她的一切忍耐和牺牲,都是为了支持徐悲鸿最后的愿望——让他的艺术得以传承,即使这意味着她自己要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静斐在家中的日子渐渐多了起来,她开始亲眼见证了廖静文日复一日的辛劳和奉献。每当徐悲鸿痛苦不堪时,廖静文总是那个不眠不休的守护者,无论是深夜的喂药,还是清晨的照料,她从未有过任何怨言。 这一切,慢慢地改变了徐静斐的心态。她开始理解,所有之前的误解和偏见,都是不了解和情绪的作祟。 在了解了廖静文的真正生活和牺牲后,徐静斐的心逐渐软化,她开始尝试与继母沟通,试图弥补过去的裂痕。 1953年,徐悲鸿终因病逝世,廖静文为了感谢我党对徐悲鸿的关怀,将徐悲鸿留下的1200多幅作品,以及收藏的大量珍贵的古代书画、图书、美术资料等共万余件,悉数捐赠国家,还捐出北京住所,用来建成徐悲鸿纪念馆,以此来纪念徐悲鸿的一生和他对艺术的贡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