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军战斗机群呼啸掠过也门上空时,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战争威胁正在转化为现实火力。这场被冠以“反恐”之名的军事行动,揭开了一场交织着地缘博弈、军火利益与国内政治的复杂棋局,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正重塑中东权力版图。
特朗普政府宣称的“精准打击”在实战中显露出截然不同的样貌。尽管五角大楼强调行动针对极端组织据点,但多方证据显示,美沙联军轰炸范围已覆盖民用基础设施。国际观察组织披露,部分空袭造成的平民伤亡远超恐怖分子损失,这种“附带损伤”暴露出反恐战争的道德困境。
军事行动的突然升级引发外界质疑。曾公开批评“无休止战争”的特朗普,其政策转向背后存在清晰的利益链条——价值千亿美元的对沙军售合同、中期选举前的政治造势需求、以及遏制伊朗扩张的地缘目标,共同构成了这场战争的底层逻辑。
也门战场早已成为沙特与伊朗的角力场。胡塞武装凭借伊朗提供的导弹技术与战术支持,逐步发展为地区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美国直接介入这场代理人战争,本意是为盟友沙特提供战略背书,却意外加剧了地区阵营化对抗。
军事干预的非预期后果逐渐显现:胡塞武装在持续空袭中反而完成战力升级,其自主研发的巡航导弹射程突破500公里;伊朗通过军援加深与地区抵抗轴心的联系;沙特王室在战争泥潭中消耗巨额财政储备。这种三方博弈的意外结果,正在动摇美国中东战略的根基。
军火贸易构成美沙特殊关系的粘合剂。特朗普任内批准的对沙武器出口涵盖F-35战机、精确制导炸弹等先进装备,这些军售创造的国内就业岗位,成为其宣扬政绩的重要筹码。然而,这些精密武器在也门战场的使用记录,屡次出现偏离既定目标的案例,引发国际社会对战争罪行的调查呼声。
军工复合体的商业逻辑与战略决策深度捆绑。雷神、洛克希德·马丁等防务巨头通过政治游说影响外交政策,形成“制造危机-出售武器-扩大冲突”的循环模式。也门战事持续八年未决,某种程度上恰是这种利益驱动的必然结果。
联合国统计显示,持续冲突使也门陷入现代最严重的人道危机。2300万人口中约80%依赖国际援助,霍乱疫情与粮食危机交织恶化。美军空袭摧毁的水源设施、医疗中心与农田,正在制造比恐怖主义更致命的生存威胁。
特朗普政府期间,美国三次动用安理会否决权阻挠停火决议,同时持续向沙特提供情报支持与空中加油服务。这种政策矛盾揭示出国际规则与地缘利益的根本冲突——当人道主义原则遭遇战略需求时,华盛顿的选择从未犹豫。
军事干预的长期效应正在颠覆既定目标。胡塞武装控制区非但未被压缩,反而建立起完备的治理体系;伊朗通过也门战线成功牵制沙特与美国资源;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从威慑力量转变为冲突焦点。这种战略透支导致拜登政府初期试图调整政策,却在地区盟友压力下被迫延续干预路径。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秩序的信誉损伤。当美国以“反恐”为名实施的军事行动屡次误伤平民,其倡导的规则秩序正遭遇全球南方国家的集体性质疑。这种道义资本的流失,或许比战场得失更具破坏性。
也门战事犹如多棱镜,折射出大国干预的复杂光谱。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在中东的战术调整始终未能突破战略困局——当军事手段成为解决政治争端的首选方案时,和平前景注定在爆炸的火光中愈发渺茫。这场持续八年的冲突证明,外部强加的战争从未带来稳定,唯有无辜者的鲜血在沙漠中无声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