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意义并不是歌颂和安慰#,#母亲们想成为被完整看见的人#】今天#母亲节#,却想先说说两位爸爸:
博主杨雨坤,是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的在读博士。在2023年7月到2024年9月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一边读博,一边独自抚养2岁的女儿布布。
另一位爸爸是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里的李承炫,他曾全职带孩子一年多。“我发现以前对于全职妈妈这个角色,我真的把她们看得太简单了。”
选择成为父母,我们收获着孩子成长的快乐,也都要面临着同样的育儿困境——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母职”的本质是家庭责任、育儿责任,其客体对象是孩子、家庭。
用“伟大”的冠冕正当化母亲们超负荷的情感付出、家务劳动和机会成本,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不自觉的社会“共谋”。
今天是第112个母亲节,当我们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成为母亲”的选择、“作为母亲”的方式,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条件等息息相关,也和每一个人的观念、行动密不可分。
母亲节的意义并不是歌颂、安慰,更不是商品营销的“钩子”。在越来越多的父亲开始承担育儿责任的时代,我们或许更该进一步思考:母亲最需要的是什么?母亲节的意义,是礼赞奉献、赠送礼物,还是一场平等的对话,甚至是推动家庭内外的责任重构?
育儿并非女性天赋,而是可习得的技能;父爱不仅体现为经济供养,也在于日常陪伴——当孩子看到父母共同分担家务、一起讨论工作得失的场景,关于家庭角色的刻板印象将被动摇;当母亲节从神坛走向人间,从歌颂转变为行动,母亲们终将获得真正的解放。
母亲们不想成为超人,也不想成为偶像,而是成为被完整看见的人,在平等的责任共担中实现自我。#母亲节快乐# #母亲节文案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