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位战士正架着火箭筒准备射击,突然头部中弹,子弹把他的头打的往后一仰又往前一耷拉,就那样低垂在了那里。然而下一秒,他的动作让所有人震惊! 陕西扶风的小伙子贾云科,是麻栗坡烈士陵园里最年轻的烈士。 这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父亲当过兵,母亲操持家务,家里兄妹四个过得紧巴巴。 1983年,刚满十七岁的贾云科背着家人偷偷报了名,扛着行李就去了云南当兵。 临行前全家拍了张合影,照片里小伙子笑得见牙不见眼,谁也没想到这成了母子最后的念想。 到了部队,贾云科就像鱼儿入了水。 训练场上他手脚最麻利,火箭筒扛在肩上跟玩儿似的,排长见了直竖大拇指。 闲下来还能弹两首吉他,战友们围着他像听演唱会。可好日子没过多久,边境上的枪炮声越来越密。 1984年开春,部队接到命令要收复老山,贾云科把吉他往墙角一搁,跟着大部队就开拔了。 4月28号天还没亮,总攻开始了。 贾云科背着二十多斤的火箭筒冲在最前头,炮弹嗖嗖地从耳边擦过,他猫着腰像只灵巧的山猫。 56号高地上越军的碉堡喷着火舌,压得战友们抬不起头。贾云科往土坡后面一趴,装弹、瞄准、击发一气呵成,轰隆两声就把两个火力点端了窝。 战友们刚要给他喝彩,突然"啪"的一声脆响,小伙子身子猛地一抖——暗处的越军狙击手扣了扳机。 眼瞅着贾云科的脑袋往后一仰,软绵绵地耷拉在火箭筒上。 敌人以为得手了,嗷嗷叫着要反扑,哪知道这时候奇迹发生了,那个看着没了气的年轻战士,硬是咬着牙把脑袋又支棱起来。 血糊住了眼睛,手抖得像筛糠,可他还是死死扣着扳机。 最后一发火箭弹拖着火尾巴飞出去,敌人的阵地炸开了花。 等战友们冲上来时,贾云科的身子早就凉透了,可双手还紧紧攥着发烫的炮管,眼睛瞪得溜圆盯着前方。 陵园里的石碑刻着"三等功臣贾云科烈士",生卒年月写着1966年到1984年。 可村里老辈人都知道,这小子当兵时虚报了两岁,实际上牺牲那年才刚满十六。 每年清明,总有人看见他白发苍苍的老娘坐在碑前,拿袖子一遍遍擦着照片,嘴里念叨着:"娃啊,妈给你带了你最爱吃的臊子面..." 要说这些年变化大,麻栗坡烈士陵园倒是越来越热闹了。 2023年建军节那天,百十来号人自发来扫墓,有个退伍老兵领着孙子挨个墓碑鞠躬。 抖音上有个叫"战地记忆"的账号,专门讲这些英烈故事,贾云科的事迹播放量都破了百万。 老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边境早没了硝烟,可那些躺在陵园里的小伙子们用命换来的太平,咱们得记一辈子。 贾云科们的血没白流,他们盼的好日子,如今就在咱老百姓的饭碗里、笑容里、平平安安的日子里。 信息来源: 中国军网《不能发射火箭弹,我就冲进雷区!——追记三等功臣贾云科烈士》(2025年4月7日) 解放军报《老山战役中的青春丰碑》(2025年3月26日) 人民网《麻栗坡烈士陵园修缮工程启动》(2023年8月1日) 央视新闻《边境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2024年5月4日) 退役军人事务部《关于做好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2022年12月15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