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王宝强开着300万的大奔回家过年,看到村口立着牌坊:“王宝强家乡”。王宝强呵斥:“你们几个意思?谁允许你这么做的?快点拆掉。” 那是一个寒冬,王宝强驾驶着价值300万的奔驰轿车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驶向家乡。多年的打拼,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此刻他满怀期待地想与家乡亲人共度春节。车窗外,冬日的阳光映照着远方的村庄,勾起了他无数的乡愁。 就在车子驶近村口的那一刻,一座崭新的牌坊映入眼帘,上面赫然写着"王宝强家乡"五个醒目的大字。王宝强猛踩刹车,眉头紧锁,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给我招黑吗?"他暗自思忖,眼神中透露出些许的不安和愤怒。 一踩油门,他径直开向村委会办公室,要找村长说个明白。乡亲们用这样的方式将他高高供起,恰恰会引来外界的非议。在娱乐圈打拼多年,他深知这些标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谁允许你们立这个牌坊的?快点拆掉!"王宝强一进村长办公室就急切地质问道。 时间仿佛倒流,他想起了自己十几岁时的倔强模样。那时的他,六岁便被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深深吸引,心中埋下了习武拍戏的种子。面对父母的反对,少年宝强固执地表示:"学习武术可以拍戏。"父亲抬起的手最终因为看到儿子眼中坚定的神色而放下。 回忆中的片段一幕幕闪现。离开家乡到嵩山少林寺习武的艰辛岁月,每天只能睡在树上,一天只有两个包子充饥。随后是北漂生涯的起伏——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等待机会的煎熬,被工作人员视若无睹的失落,为了糊口不得不去建筑工地打工的窘迫。 他曾在寒冷的地下室蜷缩,胃里空空如也却不敢奢望一顿饱饭。那时他暗自发誓:不成功,绝不回家!不让村里人看到自己的狼狈,也不让家人为自己担忧。 而现在,命运的转折让他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回到家乡,却看到这样一座醒目的牌坊,好像在向世人宣告:"看,这就是明星王宝强的老家!"如此高调的举动,不正好给那些喜欢炒作明星隐私的人提供了靶子吗? 更深的忧虑在他心中升起——若村里因此成为旅游景点,会不会打扰到乡亲们平静的生活?会不会有人借机欺骗村民?这些顾虑让他无法接受村口那座牌坊的存在。 村长看着眼前神情激动的王宝强,平静地说道:"这块牌子,是我们村子的人,捐出来的,就是为了表达村子对你的感激之情!" 王宝强愣了一下,没想到村长会这样回应。村长继续解释:"宝强,你是咱们村子的脸面,咱们村子停电了,你自己出钱,算是咱们村子的招牌。你成了有名的人物,咱们也很自豪,这块牌子是乡亲们凑钱建的,上面写了你的大名,算是对你的一种谢意!" 听到这番话,王宝强一时语塞。他的思绪回到了事业转折的那一年。19岁那年,他在六千多位群众演员中脱颖而出,被选中出演《盲井》中的青年"元凤鸣"。尽管这部电影没有让他一夜爆红,却为他的演艺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次获得金马奖最佳新人后,他鼓起勇气给家里打了电话。母亲一边哭泣一边责备:"你在哪里这么多年?我们还以为你已经去世了,一点消息都没有!"那一刻,悬在心头多年的大石终于落地。 不久之后,他迎来了真正的转机。冯小刚看中了他的质朴气质,邀请他在《天下无贼》中与葛优、刘德华合作出演"傻根"。当王宝强接到这个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他在大腿上掐了好几下,确认这不是在做梦。这个憨厚的角色让他一炮而红,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巅峰。 回到现实,王宝强望向村口,细看那座牌坊,才发现上面还刻着一副对联:"投身影视拼搏海内外,成名艺苑不忘众乡亲。"牌坊旁边,还挂着他在《士兵突击》中饰演许三多的照片。 王宝强的心渐渐软了下来。这些年来,他确实没有忘记过家乡。为了回馈乡亲们,他为村里修建了养老院、托儿所和老年活动中心,还帮助修建了水泥路、学校和水井。每逢农忙季节,他都会回来帮忙收割庄稼,从不摆明星架子。 河南发生特大洪水时,他在外地工作未能亲自回乡,但他的儿子王子豪却主动捐出了一百万元善款,上面写着父子俩的名字。这份善心,是他对儿子最好的教育。 想到这里,王宝强感到一阵愧疚。乡亲们的这份情谊,岂是一座牌坊能够衡量的?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感谢,而他竟然一时心急要求拆除。 "村长,我明白了。"王宝强的神情缓和下来,"这是乡亲们的心意,我不该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