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国潜伏美国长达37年的王牌特工金无怠被捕,在面对严酷审讯时,他突然以身体不适为由,向监管人员要来塑料袋,谁料,正是这一小小的举动,直接让美方悔不当初!
1986年2月21日,美国中情局总部的气氛格外凝重,一张加急电报放在局长的案头,上面的内容让这位见多识广的情报头子也倒吸一口凉气。
电报说,一名在美潜伏37年之久的中国特工,在审讯中用一个塑料袋自尽身亡,这个特工就是金无怠。
消息传来,中情局上下一片哗然。谁也无法相信,一个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同事,竟然是一名中国派来的卧底。
更让他们脸上无光的是,就在审讯即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时,金无怠却选择了自我了断。
一个塑料袋,葬送了美方苦心经营多年的心血。
1922年,金无怠出生在广州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开明绅士,母亲温婉贤淑,夫妻恩爱。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金无怠自小养成了爱国爱党的高尚情操。
1938年,他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开始接受系统的文字训练。抗战的炮火,激发了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
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金无怠的人生轨迹,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1948年,内战进入最后阶段,组织上找到金无怠,希望他能够接受一项特殊而光荣的任务:远赴美国,打入敌人内部,为党和人民收集情报。
为了这次行动,金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担任翻译,通过不懈努力,成功进入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工作。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被派往前线,参与审讯被俘的中国志愿军战士。
面对同胞,金无怠心如刀割,但为了大局,他必须强忍悲愤,一步步赢得美方的信任。
1952年,金无怠正式加入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启了长达33年的潜伏生涯。
从太平洋彼岸的夏威夷,到大西洋沿岸的兰利,从加州阳光灿烂的圣罗莎,到弗吉尼亚秋意萧瑟的罗斯林,金无怠的足迹,踏遍美国大江南北。
在中情局,金无怠以其精湛的语言能力和缜密的分析头脑,很快得到赏识。
1970年,他被提拔为译员兼分析员,成为接触核心机密的核心成员。
从那时起,源源不断的最高机密情报,开始通过金无怠的手,秘密传递到万里之遥的祖国。
然而,艰巨的任务,并没有让金无怠忘记个人生活。
上世纪60年代,他在夏威夷与一位台湾女主播喜结连理,很快有了一双儿女。
外人看来,金无怠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幸福男人。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个深夜,当妻儿熟睡后,他都会打开书房的台灯,在微弱的光线下,整理白天搜集到的情报。
就这样,金无怠平静的生活背后,是另一种惊心动魄的人生。
他就像一名在刀尖上行走的杂技演员,时刻面临被识破的风险。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纰漏,都可能前功尽弃,葬送性命。
1985年,一名叛变的中国特工,向美方供出了金无怠的真实身份。惊怒交加的中情局,立即对他实施抓捕。
在家中被带走时,金无怠镇定如初。他深知,自己必须保守秘密到最后一刻。
从被捕的那天起,金无怠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美方对他严刑拷打,妄图撬开这位情报高手的嘴。
可金无怠的意志,比最坚硬的钢铁还要坚强。哪怕是在最残酷的刑讯下,他也没有吐露半个字的国家机密。
金无怠明白,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一个塑料袋。
一个垂死的囚犯,还能用一个塑料袋做什么?怀着轻蔑和不屑,他们满足了金无怠的“遗愿”。
谁知,当牢房再次打开时,迎接他们的是金无怠冰冷的遗体。
原来,就在狱警离开的短短几分钟内,金无怠利用塑料袋和早已准备好的鞋带,迅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就这样,这个问题了美国几十年的“定时炸弹”,永远地埋藏在了历史的尘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