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高负债"就眉头紧锁,其实在汽车制造业这个重资产赛道,60%以上的资产负债率反而像是行业"准入门槛",毕竟从零造一辆车,从研发到量产,哪个环节不是在和烧钱速度赛跑?
国际巨头们的负债规模堪称"天文数字",丰田、大众万亿级别的总负债甚至超过年营收。但拆解这些数字会发现,它们的负债结构就像庞大的商业帝国缩影:庞大的供应链体系让应付账款水涨船高,看似惊人的负债背后,实则是对产业链的超强议价权。然而光鲜数字下也藏着隐忧,大众万亿有息负债、通用福特60%+的付息债务,在利率攀升周期里,这些数字正变成沉重的财务枷锁。
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反观国内车企,比亚迪、上汽用400万辆级的销量证明硬实力,在负债管理上展现出东方智慧:通过供应链管理、预收款等方式,把总负债控制在更健康的区间。最惊艳的当属赛力斯0.8%的超低有息负债率,这意味着每借100元只需支付8毛钱利息,堪称教科书级的资金运作。吉利、比亚迪将应付账款周期压缩至127天,在保障供应商合作的同时,让资金在企业体内实现高效流转。
其实负债早已不是衡量车企健康度的单一标尺。真正的赢家深谙"借鸡生蛋"的艺术:把无息负债变成扩张杠杆,用现金流构筑抗风险壁垒,将省下的财务成本投入研发战场。当国际巨头还在为利息支出精打细算时,国内车企正用更灵活的资本策略加速超车。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比负债规模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在资金游戏中保持战略定力。毕竟能把负债玩成竞争力的车企,才握有未来十年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