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英年早逝,其死因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备受争议,主要存在两种主流观点。 官方记载:天花夺命 依据《清穆宗实录》《翁同龢日记》等权威官方史料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同治皇帝感染天花。此后,病情逐渐加重,最终于同年十二月初五驾崩。从当时留存的脉案、处方等资料来看,用药基本都是针对天花的治疗。比如御医开出的“益阴清解饮”“益肾清毒饮”等,均是用以滋阴化毒,符合天花病症的调理思路。 197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了《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这是敬事房太监根据御医李德立等人从同治帝得病入宫请脉起,到同治帝病死,前后36天的脉案、处方以及服用一百零六服药的情况所誊抄汇辑成册的,是同治病情的完整记录。当时邀请专家解读,专家认为从用药和病症描述来看,同治帝患的是天花,并非梅毒。记载显示同治发病之初连续7天高烧,出现头痛、背痛、发冷、寒战等全身性的天花症状,天花皮疹一般发于额部、发际、面颊等处,延及臂、躯干、下肢,多见于身体暴露部位,呈离心状分布,这些都与药底簿所记载的症状吻合 。同时,《翁同龢日记》也印证了《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的真实性,翁同龢自同治帝病发后,每天到御医处查问脉案和处方,并记在日记里,其中记载的同治帝生病状况与治疗过程,与药底簿相符。 民间传说:梅毒致命 民间传言同治皇帝常微服出宫,流连于烟花柳巷,因而染上梅毒。由于梅毒与天花的某些症状相似,太医即便怀疑也不敢如实诊断,仍按天花之法医治,最终导致病情延误。在一些野史记载中,如《清代外史》提到同治选皇后时与慈禧意见不合,婚后慈禧又离间帝后关系,同治索性独宿乾清宫,难耐寂寞便微行出宫,这为其感染梅毒提供了可能性。两个在京城的外国人濮兰德、巴克斯所写的《慈德外记》中,也暗示同治皇帝在外游荡得了重病,隐晦指出可能是梅毒 。 然而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梅毒致病的说法存在疑点。梅毒从感染到全身溃烂、不治而死,通常需要五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若依据史料判断,同治帝即使感染梅毒,其病史也不会很长,所以仅据此就判定他死于梅毒,结论有待商榷。 从当代考古及档案研究的证据来看,同治皇帝死于天花的说法相对更具说服力。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真实死因或许永远无法百分百确定,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谜题 。#辨证录历史# #辨证录古人# #清代中医教科书# #宫廷医案# #探究古代医术# #疟论篇# #历史名医岐伯# #清朝名医张璐# #养身野史# #商寒杂病论#